電子報
電子報

海灣精魂


  父親說,過去的大沽河帶著強勁的生命力,吞噬著河床上的沙土,一路向南,在入??隍湴恋貨_撞著黃海??墒乾F(xiàn)在大沽河比他小時候沉寂了許多,甚至有些地方裸露出了干裂的河床。但我還是發(fā)現(xiàn),當河水奔涌到黃海入??跁r,她依舊奮力地張開雙臂,擁抱著業(yè)已熱戀了千年的膠州灣。那些細碎的支流,散落在大灘上,它們填平了空洞的礁石和漁人的腳印,淘盡了最纖細的沙粒,沉淀了海上的、陸上的凋零和生命,鐫刻出了青黑色的大灘。
  說來十分慚愧,我在海灣地區(qū)生活了近二十年。二十年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片青黑色的大灘。直到2016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驅車來到了大灘。它在膠州灣的最深處,也沉浸了膠州灣最厚重的生命力。我驚奇地在這里見到了長著后腿的“跳魚”,它大概有半根指頭那么長。在大灘與海水交合的地方,覆蓋著一層綠茸茸的海草,半個巴掌大的青殼蟹子在這里舞動著巨螯。這些“小精靈”自然成了孩子們爭搶的對象,他們腳步一淺一深,在大灘上艱難地挪動著,青黑色的淤泥順著雪白的小腳往上爬,直至他們的大腿和鼻子上。頭頂?shù)暮zt在風中滑翔,那自然呈弓形的身軀在日光下泛著銀光,它故意把速度放慢,在大灘上空打了兩個圈子。往東走的時候,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大灘東邊停著幾只小漁船。船身漆成天藍色,此處靠近碼頭,穿著連身防水褲的漁民們帶著來自大海深處的腥味,他們絲毫不顧及來往行人的目光,在午后的陽光下露出裸體。海風和陽光拂過凹凸的肌肉輪廓,他們是如此愜意地享用自然的饋贈。這些“天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子與子所共適”。這讓我想起,李澤厚對魏晉風流的迷戀,他對超然世外精神的追索,但此后這種超然精神幾近干枯,我們就再難找尋曠達與超然了。然而,這種原始的自我超脫卻在幾個裸體漁民身上閃耀起來。自由,是大海為他們開拓的人格,在碧海洪波中激蕩起了人的無畏和勇敢。在風浪中的海灣人啊,他們的祖先留在海里,魂魄也留在海里。
  不得不說,海灣和大灘給我留下了無數(shù)的感動,讓我魂牽夢繞,我無法停止對它的思考和遐想。我想象著,在幾十年前靜謐的夜晚,只有星星和月亮伴著亮黑色的大灘,聆聽海浪一進一退的聲音。在這里總會有幾家深夜未歸的漁人,點點漁火被海浪搖曳著。朦朧的月光下大概也會有一個拾蟹子的孩子,他和我見到的在這里游玩的孩子差不多大,只不過海風和日頭給了他更結實的身軀,海灣人對大海本能的冷靜與勇氣給了他對大灘的熱愛與親近。他經(jīng)歷過半夜的海嘯,聽說過巨鯨的傳聞,在海上跟著父親捕捉梭魚群,品嘗著母親風干的黃魚和烏賊,欺負過沙灘上呆滯的海龜。我想,這里還會有一個老人,他就像新歷史小說家筆下的邊緣人物,來自大灘邊上的一個小漁村,在主流歷史中被強權話語排擠,于是他再次回到大灘。他親身經(jīng)歷了姥姥給我講過的日本人在青島沙子口登陸,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共兩黨對海灣地區(qū)的爭奪,也經(jīng)歷過經(jīng)濟困難時期和十年文革。他飽受苦難,身懷“原罪”。但他迷戀大灘和海,他就是那個長大了的、老去的孩子。他也從小光著屁股出海、拾蟹子,他聽過甚至見過巨鯨噴涌的巨大水柱,順著青黑色的皮膚流進大海。他討厭貓,甚至害怕貓叫,就像所有海灣漁民那樣。他熱愛“正鮮”的逛魚、蛤蜊和海蝦。這里大概還會有一條破木船,它本身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種象征。它的紅松木船體早被海風和海浪侵蝕殆盡,留下的只有龍骨。在幾十年前,那個孩子和老人,就駕著這條破木船,在一個風平浪靜的夜晚,駛向海灣深處。他們奮力地往東面劃,一條孤獨的小船漸漸告別了昏暗的地平線。面對風浪的壓迫,老人用強勁有力的臂膀靈活地擺弄船槳,他們是如此嫻熟。孩子和老人展現(xiàn)了海灣人面對大海時本能的鎮(zhèn)靜,小船在海浪中靈活地穿梭著。夜幕給大海帶來黑夜,星輝落入靜謐的海,被細碎的破浪緩緩推開。不一會兒,燦爛銀漢就布滿海天,海和尚在海面上探出了頭,發(fā)出一陣響亮的叫聲。巨鯨化作流星,龍女為他們歌唱,魚人對他們低語……來到濟南一個月后,我又夢見了大灘。在夢里,我是因為坐反了公交車又來到那里,但我是那樣欣喜。站在一個小山丘上,看著陸地、大灘、海水涇渭分明,大灘在陽光下呈現(xiàn)出迷人的亮黑色,而廣袤的大海上布滿粼粼金光。就在這一瞬間,我感受到了震撼心靈的恐懼。我記得張煒的一部短篇小說里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一位漁人,置身于大海之中,陸地已經(jīng)消失了。于是整個世界只剩下他跟海水,這時候他自然而然地會感覺到,整個世界都在壓迫自己,這種難以名狀的恐懼來自人對大海,對廣袤、偉大自然力的恐懼。海灣人把這種恐懼代代相傳,于是我們在漁歌就會聽到“龍王保平安”之類的祈愿,在海島上也會看到龍王廟,在漁人畫中看到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形象,只不過這些觀音形象早就被剝離了原始佛教色彩,從而美麗得像個漁家姑娘。
  我記得一個本家爺爺“尋根”的往事,他在晚年跑遍了膠東半島,印發(fā)了一個簡單的族譜。我雖然被這種尋根精神所打動,但其實當我們家族遷進海灣地區(qū)時就注定了我們要被來自太平洋的海風“感染”。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不但強調(diào)了“血緣關系”,也強調(diào)了“地緣關系”,“地緣關系”可以簡單到鄰舍百家,也可以擴大到一個地區(qū)的地域文化。后來,我那個本家的爺爺參與了我們縣志的編寫,他是否體會到了,這個家族的精魂或許并非來自半島陸地,而是產(chǎn)生自太平洋上的一股海風,它越過西太平洋、日本海、黃海,最終在海灣地區(qū)沉浸。
  如何證明這是我們的土地呢?如何證明這是海灣的精魂呢?我倒想引用海子《亞洲銅》的一句話“祖父死在這里,父親死在這里,我也將死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