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凱里學院報》

《凱里學院報》概況

凱里學院報{貴州省新聞出版局審批DB5},中共凱里學院委員會主管、主辦,前身《黔東南民族師專報》(1982-1989)(因故停刊)、 《黔東南民族師專報》(2003- 2006) (復刊)、《凱里學院報》(2006年至今), 創(chuàng)刊日期: 19824月,現為對開四版月報,每期印數3000份,現任院報編輯委員會主任:宋廣強(院黨委書記) .副主任:姚仁海(黨委副書記、院長、教授)、余曉林(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楊子奇(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副教授),網址:http://Klxyb.cuepa.cn/,http://liuniv.cn/,電子郵箱:Klxynews@126.com,通訊地址:貴州省凱里經濟開發(fā)區(qū)《凱里學院報》編輯部,郵政編碼: 556011,辦公地點:凱里學院博物館三樓,電話: ( 0855) 8511132;8553062 (傳真)。

凱里學院報編輯部現有編輯人員4名,編務人員1名。編輯當中,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2人,初級職稱1:學歷結構合理,1人大學本科,3人研究生,1人在讀碩士。編輯部還聘任特約記者、學生記者、通訊員等共100余名。

《凱里學院報》以新聞報道為主,其宗旨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這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推動學校教學、科研、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活躍校園文化生活,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學院社會知名度。第一版為要聞版,主要報道學校的重要新聞。下設欄目:《領導視察》、《專家來訪》、《文件發(fā)布》、《會議消息》 、《院校交流》、《黨團活動》、《本月要聞》、《苗侗論壇》、《中心組園地》、《時政熱點》。第二版為校園文化生活版,主要報道大學生的學習和文化生活以及舉行的校內重大活動。下設欄目:《院長信箱》、《學者風采》、《光榮榜》、《校友訪談》、《志愿者足跡》、《英語角對話》、《勤學窗口》、《校園體育看臺》、《社團信息》、《廣播之窗》。第三版為理論與實踐版,主要刊登教學科研方面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活動。下設欄目:《學習心得》、《讀書隨筆》、《寫作技巧》、《教學體會》、《雜談小品》、《學術小論文》、《藝苑走廊》、《校園話題》、《讀者論壇》。第四版為文藝副刊版(刊名《清水江》),主要發(fā)表師生創(chuàng)作的小說、散文、詩歌、書法、繪畫、藝術攝影、影評等文藝作品。下設欄目:《人生感悟》、《青春驛站》、《詩園漫步》、《同學情懷》、《心靈絲語》、《情感世界》、《師生情誼》、《幽默一簇》、《域外來風》、《苗侗風情》、《鄉(xiāng)韻情思》。報紙發(fā)行范圍:校內各部門,單位和師生;校外有黔東南州委、州政府,貴州省委、省政府領導機關,省、州新聞出版局以及部分新聞單位,國內大部分兄弟院校,省內高校,全州中小學以及部分校友、家長。

30多年來,伴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凱里學院報也經歷了不平凡的歷程。19824月創(chuàng)刊,時稱《黔東南民族師專報》。198912月至20038月,因故???span>;20039月,《黔東南民族師專報》復刊;2004年加人貴州省高校校報研究會。2006年,黔東南民族師專升格為地方本科院校一一凱里學院,《黔東南民族師專報》也因此更名為《凱里學院報》。2006年,凱里學院承辦了貴州省高校校報研究會學術年會。200712月,凱里學院報有了方便網上閱讀的電子版。200810月,重新明確了編輯部的職責和辦報宗旨,成立了校報編委會;《凱里學院報》由原來的四開四版變?yōu)閷﹂_四版。20095月, 院報學生通訊社成立,并在各分院設立了記者站。為確保提高辦報質量,編輯部制定了《凱里學院報管理工作辦法》,明確了總編崗位責任制、版面編輯崗位責任制、校報質量管理規(guī)定等。編輯部對內建立了編前會制度,實行編輯包版負責制和每期執(zhí)行編輯輪流制,使工作更加科學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辦報至今,凱里學院報獲得了諸多殊榮。有50余篇消息、通訊、評論、論文、版面先后榮獲中國高校校報協會和貴州省高校校報研究會好新聞評比一、二、三等獎。此外,本報編輯記者、學生記者采寫的新聞稿件還先后多次被《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文匯報》《貴州日報》《貴州都市報》《黔東南日報》,貴州人民廣^播電臺、等校外媒體轉載、發(fā)表,提高了知名度,增強了辦報信心。

三十多年的拼搏進取,三十多年的耕耘成長?!秳P里學院報》在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在一代又一代凱院人的共同努力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fā)展,已成為凱里學院重要的新聞輿論宣傳陣地,成為學校黨政領導和廣大師生員工的耳目喉舌,成為學校聯系社會的一個窗口,成為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重要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