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怎樣發(fā)現新聞、捕捉新聞、寫出好新聞?


初出茅廬的記者到一個地方往往喜歡問這樣一個問題:“你們這里有什么新聞?”別人一說,他一記,回來就整理出一篇新聞稿,見報了?;蛘咚麉⒓有侣劙l(fā)布會和記者招待會,拿到一篇通稿,改幾個字,署上自己的名字,發(fā)表了。長此以往,稿子雖然發(fā)了不少,但提高很慢,也寫不出什么精品,很難成為優(yōu)秀記者。

新聞是什么?是人們想知道、應該知道而還未知道的真實情況。如果大家都知道了的一件事,哪還叫什么新聞?新聞要靠發(fā)現,能發(fā)現新聞的記者才是好記者。


 

發(fā)現新聞靠觀察


觀察,對于采訪也好,對于科學研究也好,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細心觀察、善于觀察,就能讓頭腦開竅,點亮靈感,創(chuàng)意連連。

生物學家達爾文經常觀察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的形態(tài)和變化,最終成為進化論的奠基人。物理學家牛頓據說是觀察蘋果從樹上掉下的情景,觀察了拋到空中的石頭落下的狀況,發(fā)現并推演出牛頓第一定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自己動手,自己動腳,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這是我們實驗室工作的最高原則?!?/span>

大文豪蘇東坡就是一個善于觀察的人。他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觀察的體驗。詩中的橫、側、嶺、峰、遠、近、高、低,各個部位都觀察到了。他的另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也是以觀察開頭的:“大江東去”是向東看,“故壘西邊”是向西看,“亂石穿空”是向上看,“驚濤拍岸”是向側看,“卷起千堆雪”則是向四處散發(fā)看。然后,才得出“江山如畫”的感慨。

魯迅說過:“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名記者范長江以獨特的觀察視角和優(yōu)秀的采訪成果,寫成了《中國的西北角》一書。

如今,到一個單位去采訪寫新聞稿,首先要細心觀察這個單位的環(huán)境、工作狀況、人們的精神面貌、生活、娛樂狀態(tài)等。腿要勤快,多走多看,在觀察中加深自己的感知,使之成為發(fā)現新聞的基礎。

用眼睛觀察的方法很多,“翠竹蒼梧仔細看”是看,“一日看盡長安花”也是看。只有細致觀察,通過點面相結合、動靜相結合、遠近相結合、表里相結合的觀看,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從平凡中發(fā)現不平凡,才會有新的發(fā)現、新的感悟和聯(lián)想,就有了新聞。

目前,在許多地方和單位,并不是沒有新聞、缺少新聞,而是采訪者缺少認真的觀察,缺少細心的發(fā)現。如果我們眼力大增,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慧眼”,就會感受到有許多可寫的東西,就有了寫作的欲望。


 

捕捉新聞靠思考


觀察到一個動物,離開抓到這個動物還是有距離的,還得有一個過程。從觀察到捕捉,要靠思考,要想出一個捕捉的辦法來。

寫新聞也是這樣,要勤于思考,想一想你要寫的這條新聞中有什么亮點?有什么能觸動人心的地方?有什么新鮮感?有沒有新奇與趣味?對推動社會發(fā)展有沒有作用?新聞敏感度高的記者知道什么事情新聞價值大,什么事情沒有新聞價值,所以他能合理取舍,精益求精,寫出有質量的稿子。選擇,是思考的結果,也是行動的開始。

記者在仔細觀察后,還要認真聽,善于問,甚至用鼻子聞,用手觸摸,透過表面現象,抓住事物本質,看全局,接地氣,方能捕捉到好新聞。

如今,新聞界比較提倡寫“現場短新聞”。記者通過深入新聞發(fā)生的現場,運用視聽、錄音、拍攝等多種手段,捕捉一個片斷、一個現場,給予具體形象的報道。現場短新聞的要求是:有效信息量大、宣傳價值高、審美價值高、社會效果好、現場感強、短小精悍。許多思維敏捷、腿腳靈便、勤于采訪、寫作快速的記者,在這個領域大有用武之地。

在捕捉新聞的過程中,會發(fā)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或者遇到與以前的選題不符合的情況。這時,記者就要開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么”,及時改變對策。增強腦力,記者就能拓展思路,寫出有新意有深度的報道。

有一位記者在泉州采訪,本來想采訪當地的“情侶堤”,寫一條社會新聞,想象在月色朦朧中,雙雙情侶在堤旁談情說愛的情景??墒牵搅恕扒閭H堤”,往日情侶滿座情況已不復存在,變得冷冷清清了。記者轉變思想方式,經過采訪發(fā)現,由于當地青年們晚間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了,住房條件改善了,經濟收入增加了,許多人不到堤坡上談戀愛了。于是,記者當晚就寫出了《泉州“情侶坡”被冷落》的新聞稿,獲得了第二屆現場短新聞一等獎。


 

寫出好新聞靠筆力


要寫出好的新聞稿,筆頭子要過硬。記者和通訊員是單位的“筆桿子”,握好筆桿,加強筆力,是一項基本功,一堂必修課。

加強筆力,要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從“不敢寫”到“敢寫”的轉變,二是從“不會寫”到“會寫”轉變,三是從“寫得一般”到“寫得好”轉變,四是從“寫得不錯”到“寫出精品”轉變。我們只有一步一個目標地前行,努力實踐,就能較快地增強筆力。

增強筆力,必須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腳上有泥土,才能寫出反映農村農民的好作品;臉上身上有塵灰,才能寫出礦井或工地的好報道;與干部、群眾有了深厚的感情,才能寫出“走心”接地氣的好文章。貼近生活對轉變文風有著重要作用,它使我們的文章走出書齋,走到改革開放的第一線,走到火熱的生活中,再也不是花拳繡腿、無病生吟,而成為有擔當、有溫度、有道義的新時代的樂章。我的新聞界同行羅開富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重走長征路,爬雪山,過草地,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每天堅持寫稿,寫下300多篇報道,在接受精神洗禮的同時,筆力大增,重走長征路獲得成功。

增強筆力,就要加強閱讀,加強實踐,多練多寫。新聞是一座寶庫,打開這座寶庫的鑰匙是實踐,它就在你的手中。當我們把閱讀與寫作成為良好習慣時,寫作水平就在不自不覺中提高了。

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是增強筆力的重要條件。虛心向老師請教,向同行請教,向百姓請教,是必不可少的?,F在是網絡時代,我們既要向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這樣的大報學習寫作思路與筆法,也要向網絡上許多平臺上的文章作者學習,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克服千篇一律的寫作手法,把文章寫活,寫得生動有趣。

增強筆力,要有把握“多把刷子”的能力,既會寫消息,又會寫通訊,還會寫評論,會寫各種公文,甚至還可以寫寫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小說。當你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時,寫作將成為一件快樂的事,一件幸福的事,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事。

 

(作者系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培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