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為什么說編輯工作“含金量”高?編書有感

著名報人、人民日報社原總編輯范敬宜常說,總編輯首先是個編輯,不能只想著 “總” 而忘了 “編輯”。范敬宜十分重視編輯工作,即使是對自己的稿子也都經過反復修改。有一次,一篇不足500個字的文章,他從晚上10點鐘開始動筆,一直寫到了次日凌晨5點多鐘,先后換了7個導語。

“編輯”是對媒體人職務的稱呼,也是對媒體一項工作內容的表述。無論是在報社、雜志社、出版社,還是在電視臺、網站工作,在整個新聞鏈條中,編輯的作用舉足輕重,不可或缺。許多好稿件都是因編輯之手而誕生,許多優(yōu)秀記者都因編輯的引導而成名。

 

我怎樣編輯《文集》

最近幾個月,我協(xié)助人民日報出版社原副編審李敬人先生的女兒李玉梅出版了《李敬人紀念文集》一書,踏踏實實地又當了一回編輯。

1.jpg?

這本《文集》收錄了40多篇紀念文章,是李敬人的親朋好友寫的,從各個角度展現(xiàn)了李敬人勤奮、謙遜、廉潔、奉獻的品格。

《文集》約有15萬字,照片百余張。當初稿交到我手上那一刻開始,我就感到肩上的擔子不輕。因為出書常常是一件會帶有“遺憾”的事情,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我為這次編書工作擬定的步驟為:

通讀全書---修改硬傷(錯別字、標點符號、前后矛盾等)---壓縮文字,使之更加質樸簡練---潤色,使之更加生動、文氣貫通---改標題,使之更吸引讀者---成稿。

為了把差錯改少到最小,我反復閱讀,邊看邊改5次。每次閱改,都會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差錯。

這些差錯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標點符號、錯別字、用錯成語、單位名稱錯誤及人名、地名出錯。

改錯從標點符號開始。有的文章逗號與頓號不分,有的不會用分號,有的嘆號(又稱感嘆號、驚嘆號)用得太多,得把它們一一改過來。

接著,把錯別字改過來,如把“一枝鋼筆”改為“一支鋼筆”,如把“搬道工”改為“扳道工”,把“尊父囑”改為“遵父囑”,把“相見如賓”改為“相敬如賓”,把“輟筆耕耘”改為“筆耕不輟”,把“園夢”改為“圓夢”,等等。

再則,把用錯的單位名稱、地名核查后加以改正,如把“衡陽華南大學醫(yī)學院”改為“南華大學衡陽醫(yī)學院”,把“中國詩詞學會”改為“中華詩詞學會”,把“衡陽”改為“長沙”等。

最后,還要把因為音同音近而寫錯的人名改過來,如李敬人有位弟弟,有的稿子上是“李建人”,有的稿子上是“李健人”。經反復核實后,才確定正確的為“李健人”。又如,李敬人的一位老鄉(xiāng)有人寫成“李燕娥”,有人寫成“李燕和”,最后確定為“李燕娥”。

所有文章中列出的歷史時間,以李敬人簡歷上的時間為準,一一加以校核。

編書的另一個任務是,要對每篇文章進行修改、潤色,更突出主題。在這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對一些冗長繁瑣的敘述,該簡潔的盡量簡潔明了。對一些陳年不易說明白的事,與文章主題無關的予以刪除。對一些文章的結構也作了適當調整。

對文章的標題認真把關,盡量改得加生動醒目。如:

李敬人兒子李長云寫的文章標題是《父親,我們永遠懷念您》,我把它改為《父親望著我遠走的背影》;

兒媳寫的《對公婆的記憶》,我把標題改為《我媽說我當李家兒媳有福氣》;

孫子寫的《我的爺爺》,我把標題改為《我的爺爺仿佛依舊坐在那書桌前》;

侄子寫的《緬懷伯父李敬人》,我把標題改為《伯父李敬人 善德勵后人》

……

到最后付印前,又與李玉梅校對一遍。經歷3個月,終于在6月底使《文集》順利出版。

一位讀者得到書后說:“收到《李敬人紀念文集》,內心激動萬分。文章都具有感染力,無論是親戚朋友,還是鄰居同事,都貫穿了一個情字、一個愛字,讀來讓人暖意融融。”另一位說:“讀完《李敬人紀念文集》,文中5處讓我眼睛濕潤、哽咽不能讀出聲,一位慈眉善目的睿智老者躍入我的眼簾。”還有一位說:“一個走了,他為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個人走了,對黨忠誠的業(yè)績載入史冊;一個人走了,良好的家風留給了后人;一個人走了,走得偉大而高尚!

 

編輯工作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 

各報社、雜志、網站都有編輯部,設有總編輯、副總編輯、主編等職務。報社設立的記者部,那也是歸編輯部領導的。

我在報社工作時,把編輯稱為“大編輯”。現(xiàn)在許多網站把年輕編輯稱之為“小編”。無論是“大編輯”也好,“小編”也好,編輯的任務是把來稿進分析、整理、優(yōu)化,形成正確的觀點與完美的形式在社會上進行傳播。

有人說編輯工作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唐朝詩人秦韜玉有詩云:“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是一位貧女的生活寫照。編輯工作的“作嫁衣裳”,指的是默默無聞的辛勤勞動,沉下心來,耐住寂寞,為他人認真修改稿件。

 其實,編輯工作不僅是簡單的改稿,而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勞動,需不斷探索,不斷提高。一大堆來稿好比做飯時的原材料,如何把豐富的原材料做成色香味俱佳的菜肴,那就要靠編輯的“手藝”了。從把關、選材、搭配、編排、做標題、配評論,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與細節(jié),無不包含著編輯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

此外,有計劃地組稿,進行新聞策劃和新聞選題,也是編輯的工作任務之一。

編輯工作是新聞傳播的基礎,是新聞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編輯,基礎的新聞素材得到了優(yōu)化和整理,使之具備基本的傳播要素,使之具有時效性和真實性。編輯在新聞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任何重記者、輕編輯的觀點都是站不住腳的。尤其是年輕記者和通訊員,更要在編輯工作上下苦功夫。

 

好編輯能“鎮(zhèn)得住”

編輯是個“含金量”很高的職業(yè),需要經驗,要能“鎮(zhèn)得住”。在中國,著名作家魯迅、茅盾、巴金、沈從文、蕭乾、聶紺弩、艾青、吳祖光、戴望舒、賈平凹等等人都做過編輯工作。

做好編輯工作的要素是:首先是心態(tài)要放正,要有耐心,要寬容,不能自怨自艾。

其次,要有豐富的學識,“學富五車”“博學多才”“見多識廣”是很有必要的。

再則,必須熟練編輯業(yè)務,從篇章的調整、段落的設置、錯別字的糾正、邏輯的理順、直至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都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編輯工作是的再創(chuàng)作、集大成、把好關的工作,是貫徹好編輯部方針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當過編輯,才能知道那篇文章重要,那篇文章次要,才能把文章寫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才有敢寫評論的底氣。

編輯工作面對的第一道程序是選稿。面對一大堆來稿,選什么用?淘汰哪些?哪些還可挽救?哪些需要精編?這些問題每天都會遇到。為此,選稿要心中有數(shù),主要是把握好以下3點:一是新鮮,二是有亮點,三是能打動人。

新鮮:就是像活蹦亂跳的鮮魚,像熱氣騰騰的小籠包子,是具有動感的,不是僵硬的,而是鮮活的。

有亮點:即是文章中有閃光的地方,有與眾不同的地方,有體現(xiàn)時代特點的細節(jié),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用新聞術語來說,就是要有“新聞點”。有時候,一句話、一個動作,均可成為亮點。

能打動人:即是有感情色彩,有喜怒哀樂,有褒貶,有感人的場景。要舍得放棄那些老生常談的一般性文章,放棄那些無病呻吟、隔靴搔癢的文章。

 

改稿是編輯的基本功

    選好稿后,編輯的下一步工作就是改稿了。改稿是編輯的基本功,好的編輯具備把差稿子改好的本領。有句話說得好:“文章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可以改一次,改兩次,改三次,直到滿意為止。在改稿中要與作者及時溝通。

古今中外的許多寫作大家都是十分重視改稿的。

唐代詩人賈島“推”“敲”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從而誕生了“推敲”一詞。杜甫則有“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名句。王安石的詩“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其中,這個“綠”字,當初是“到”,后來又改為“過”,仍不滿意,又改為“入”,再改為“滿”,最后,才敲定為“綠”??梢?,是多么用心。

魯迅說過:“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彼€提倡要“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樣修改。”俄國作家契可夫則說:“寫得好的本領,就是刪掉寫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領?!?span> 

不要相信“落筆成文”的說法。沒有字字推敲,反復研究,字斟句酌,一絲不茍,是誕生不了好文章的。

在改稿中,潤色和改標題顯得特別重要。對新聞稿件潤色,就是通過修飾、優(yōu)化、加強、變化等手段,使文字更加清新、動人,有起伏,與眾不同,更能吸引讀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文章標題的重要性已經反復講過多次,“看文先看題”“題好文一半”。

 

編輯的分工越來越細

在網絡時代,編輯的分工越來越細,各種“編輯”的任務也不盡相同。

“網絡編輯”通過網絡對信息進行收集、分類、編輯、審核,然后通過網絡向網民發(fā)布,并且從網民那里接收反饋信息,產生互動。要求熟悉微博、微信、論壇、博客等平臺操作。有的崗位對英語水平有一定要求。

“美術編輯”一般有報紙美編、插畫編輯、雜志美編、圖書美編、網站美編等。對美編來講,排版基礎和創(chuàng)意很重要,美術編輯可不是簡單的用軟件P圖,其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如插畫、排版,有時還要兼顧平面設計方面的內容。

出版社的編輯有策劃編輯責任編輯兩種類型,各有任務。

內務編輯,是新聞出版單位中從事編輯業(yè)務方面的行政工作和事務性工作的人員。其主要工作是搜集、研究和整理內部情況,匯集和編寫各種各樣資料,出版內部新聞業(yè)務交流刊物,培訓通訊員骨干等,是編輯人員的助手,是為做好編輯工作服務的。

要當好一個編輯,除了文字能力、電腦能力外,應當具有較強的社交能力,善于溝通,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系人民日報資深記者、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培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