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為愛而生 不枉日月——《三毛:千山萬水的離歌》讀后感

  “為愛而生的人,滾滾紅塵中總不吝嗇給出一份決絕態(tài)度?!?/p>


  1943年,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她出生了。父親希望世界得以太平,便給她取了“平”這個字,陳懋平,是三毛的最初名字。然而孩子不懂得祖宗規(guī)矩,自作主張把難寫的懋字去掉,給自己起名,陳平。小時候的三毛,因為《紅樓夢》的啟迪,在初中時期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她的思想也同小說里的人物越飛越遠,也因此受不了封建式教育,在一場污蔑中,她徹底放棄學校。休學后,她的父母沒有放棄她的教育,在父母的悉心教育下,不論是英語還是詩詞古文學習,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后跟隨三位畫家進行繪畫學習,三位老師都對三毛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雖然三毛對學校有著比較深的排斥感,但在老師的勸說下,還是決定進入大學學習,并選擇了最難的哲學。如果說休學七年的經(jīng)歷于她是找到自我的過程,那么在大學后的四年留學,則是造就了最自由的她。


  三毛輾轉(zhuǎn)三個國家西班牙、德國、美國,瘋狂進行知識輸入,曾在九個月內(nèi)熟練掌握德語并考取德國教師資格證。這些國外經(jīng)歷使她懂得的更多,知識儲備更加豐富,眼界更加開闊。無奈的是無論有多么充沛的知識,都抵擋不了現(xiàn)實的殘酷。為撫慰失去未婚夫的悲傷心情,三毛再一次去到了熱情的西班牙,在這段時間,再一次遇到了六年前還是毛頭小子的荷西,這也是后來大家都知曉的這段愛情故事的起源。荷西也許不是最有文化的那個,也不是最有錢的那個,但他一定是最懂三毛的那個。他懂得三毛的所有心情,所有的感受,愿意和三毛從零開始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建立起屬于他們兩個的獨特故事。三毛曾在雜志上看到過撒哈拉沙漠,說過她對這片沙漠有一種特殊情感,并決定前往生活。荷西便提前去到撒哈拉,打點好一切,找好工作找好房子,所有都鋪墊好后,才給三毛寫信。我對三毛的最初印象來源于媽媽給我買的一本書——《撒哈拉的故事》,這里面講述了三毛在撒哈拉的所有經(jīng)歷,娓娓道來的文字間,充滿著三毛對生活的熱愛和期待。在撒哈拉的那幾年,無疑是三毛最開心的時光,雖然沒水沒錢還經(jīng)歷了幾次刺激的冒險,但是三毛的熱情將所有缺點都變成了故事最精彩的一部分。好像這樣的時光在她的身上總是特別短暫。在婚后的第七年,荷西永遠地離開了三毛,所有的好時光都停留在了撒哈拉。


  回國后的她,在臺灣繼續(xù)著自己的生活。她忙于各種簽售會,忙于寫各種書,還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看了更多的風景,碰到了更多人,也嘗試了很多不同的東西,她的人氣一年比一年高,有人說,她比以前更加孤獨了。但是,三毛永遠是那個最獨特的三毛,她永遠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做的是什么,面對所有愛恨情仇她都一律接受和面對,無論結(jié)果是好是壞,她都會為自己的選擇買單。1991年,三毛在醫(yī)院去世。


  三毛是那樣的獨特,她的瀟灑與不羈,她的流浪與赤誠,她的熱情執(zhí)拗與特立獨行,分分寸寸都凝注在她的血液之中,而又恰到分寸的擊中我的心。我曾深深地記得她說過的一句話,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過。而三毛真真正正的將這句話照進她的生活,活得那樣痛快。能夠掌握住人生的意義而生活,大概就是不枉此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