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說說隨筆的寫作

《說說寫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十一


0.png


媒體界有不少人除了寫消息、通訊外,還喜歡寫點隨筆。
為何呢?人民日報資深編輯孫乃有句話說得很到位:“隨筆這種體裁,便于人們抒發(fā)自己的真性情,形式靈活,寫起來快捷、讀起來有啟發(fā)?!?/span>
確實,隨筆這種體裁在我國文章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隨筆這種體裁起于何時?它為何能得到那么多人的喜歡?如何將之寫得更好?下面我們就此進行一番探討。
一、隨筆這種體裁由來已久
從筆者所接觸到的材料了解到,隨筆是“一種中等篇幅的文章,通常為散文體,種類繁多”、“是分析或解釋性的文體,通常以個人觀點就某一有限的題目予以闡發(fā)”、這種體裁“簡短活潑,題材不限”。(參見《韋伯斯特詞典》)
說起隨筆這種體裁,有兩個人值得一提,一個是我國南宋時期的洪邁,另一個是法國的蒙田。
洪邁(1123年-1202年),字景廬,號容齋。一生著述甚多,其中以他的號“容齋”起名的《容齋隨筆》最為有名。
洪邁在其《容齋隨筆序》一文中,對“隨筆”二字做了解釋,他寫道:“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因其后先,無復(fù)詮次,故曰之隨筆。”這個對“隨筆”的解釋,可稱之為第一人。
他寫的《容齋隨筆》內(nèi)容博大精深,共“五筆”,74卷,1220則。其中不少經(jīng)典名言為后世所流傳。如“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遇故知”、“萬事不可執(zhí)一法,而兵為甚”等。
再看法國的蒙田(1533年1592年)。他用深沉、直率、懇切的文章,為當時的法國隨筆寫作創(chuàng)立了標準。到了二十世紀,隨筆這種形式在歐洲廣為流行,愈加繁盛,題目包羅萬象。在英國也出現(xiàn)了“培根隨筆”等。
二、隨筆在近現(xiàn)代的發(fā)展
歷史到了我國清代,出現(xiàn)了一個寫隨筆的袁枚。他與南宋的洪邁似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寫的《隨園隨筆》就是他經(jīng)過幾十年的積累寫成的一部隨筆集。
他在自序中講了他寫隨筆的緣由:平時讀書時有所得,與人聊天有所獲,便隨時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寫下了大量“有資于博覽”的隨筆篇什??粗@些文章“付之焚如,未免可惜”,于是整理成書,題為《隨園隨筆》。
到了近代,“隨筆”這種形式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1918年4月,《新青年》雜志第四卷出現(xiàn)了《隨感錄》專欄,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為其撰寫了不少短文。這些短文短小精悍,尖銳潑辣,既富有情感,又寓有深刻道理。這實際上也就是一種“隨筆”的體裁。
魯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機》一文中寫道:“到五四運動的時候,才又來了一個展開,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這之中,自然含著掙扎和戰(zhàn)斗,但因為常常取法于英國的隨筆,所以也帶一點幽默和雍容;寫法上也有漂亮和縝密的?!?/span>
魯迅雜文的風(fēng)格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一部分就屬于這種“隨筆”體裁。如《夜頌》、《戰(zhàn)士與蒼蠅》、《一件小事》、《秋夜紀游》等。
三、《望海樓隨筆》再揚“隨筆”的大旗
《望海樓隨筆》是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的一個專欄,該專欄在1985年7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創(chuàng)刊而面世。
該專欄在當時海外版的第二版即《言論專訪》版刊出。篆書刊頭,文排楷體,手寫簽名,圍以花邊。一面世就受到社會各方面關(guān)注和好評。
《望海樓隨筆》專欄所載文章,繼承了我國“隨筆”寫作的好傳統(tǒng),同時與時俱進、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在寫法上兼取散文、雜文之長。
散文具有抒情風(fēng)格,雜文具有思辨特點,隨筆將這兩點兼而融之,別具一格。也可以說,隨筆是一種介乎于散文、雜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它將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相結(jié)合,亦莊亦諧,亦理亦情。當然,這兩者也不是平分秋色,簡單地一半對一半,而是一種有機的完美的結(jié)合。
《望海樓隨筆》專欄創(chuàng)辦之初,在時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海外版負責(zé)人譚文瑞的親力親為下,一大批新聞界前輩、文化名人紛紛動筆寫稿。如冰心、唐韜、黃似、啟功、徐鑄成、林放、藍翎等。
這些名流撰文,各有風(fēng)格,但都是意之所至,隨寫成章;品種雜用,盡抒胸臆;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舉凡這些特點,帶動、促進了《望海樓隨筆》風(fēng)格的形成。
《望海樓隨筆》專欄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停辦了,但其所承接、延續(xù)的我國隨筆寫作的風(fēng)格并未丟失。時下一些包括紙媒在內(nèi)的媒體上還經(jīng)常有“隨筆”型的文章刊出,給人們帶來了閱讀上的享受。
(作者為人們?nèi)請笊绺呒壘庉?、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