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沒過“改稿“這一關,不算合格媒體人

——《說說寫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二十三


 

媒體人都知道,改稿子是件“必干的活兒”。稿子是“改”出來的,哪有不經過“改”的稿子呢?

然在實際操作中,有些人似乎沒做到位。他們也改稿子,但只是粗粗一改就交稿;至于說對稿子謀篇布局再思考、對文字再精雕細刻,好像與他無關似的。

 如此情形,實在應該徹底改一改了。特別是在當下互聯網新媒體技術迅速發(fā)展的形勢下,更應有點緊迫感才好。

也許有人覺得,改稿子是應該的,但還有主編、主任等把關呢!這種把改稿子的任務轉交給他人的做法,怎么能行呢?會改稿是記者編輯自己本身要掌握的一個本事兒,千萬馬虎不得!



一、“紅藍筆”說



“紅藍筆”說,是人民日報社原總編輯李莊老師的名言。

他說,藍筆說的是“寫稿”;而紅筆說的則是“改稿”。作為一個媒體人,不僅要會“寫稿”,更要會“改稿”。如果滿足于“會寫稿”,而不會“改稿”,那就不是一個全面的、完整的媒體人。

可見,寫稿和改稿你都得會。

當然,寫稿和改稿是兩個不同的“活兒”。區(qū)別在哪兒?寫稿是“白手起家”,而改稿則是“精雕細刻”、或“錦上添花”。

在這個種意義上說,改稿的難度要大些。結構改變、順序調整、事例更換、文字潤色等等,這些都是改稿的內容。媒體人都要學會這套“改稿”的本事兒。

在人民日報社,有不少善于運用“紅藍筆”的記者編輯。原農村部的高級編輯鐘立群老師,就是其中一位皎皎者。

據當年曾在報社實習過的王永福(煙臺日報社)同志回憶說:我在鐘立群老師那里受到深刻教育的,就是“文章不厭千回改”,精益求精的高度負責精神。

鐘老師對每天經手的稿子,從第一遍小樣出來,就逐字逐句推敲,連一個標點符號也不放過。第二遍小樣出來,依然認真編輯修改,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

一次,農村部安排我赴遼寧蓋縣采寫全國先進農機管理站的稿子,我只用了幾天就把稿子交到鐘立群手上。他讓我一改再改,到最后原稿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我見報心切,便請時任部主任李克林加以督促。李主任笑著對我說,“這是老鐘的職業(yè)病,我催也沒用,就連他自己改過的文章也總不放心”,讓我耐心等待。稿子經老鐘認真修改,順利見報,同初稿相比,發(fā)生脫胎換骨變化,讓我深受啟發(fā)。

鐘立群這種“磨稿子”的精神,深深刻印在我腦海里,也讓我逐漸養(yǎng)成反復修改文章的習慣。這種“磨稿子”的優(yōu)良傳統更值得我們每位寫作者繼承發(fā)揚。

看看這樣的事例,我們那些不大愿意改稿子、或不愿在改稿上下功夫的同志,該感到汗顏了吧?



二、要有一點硬措施


?

在“改稿”問題上,要有一點硬措施才能見效。

去年,南方一家媒體就提出了一個要求:改稿不過關者,不能稱為媒體人。

怎么衡量是否合格呢?編輯部規(guī)定,主編等負責人對稿子提出修改意見后,改3遍仍未通過,被視為不合格者。需要參加培訓班“回爐”學習。

該媒體負責人說,我們這樣做,就是要培養(yǎng)、強化記者編輯的“改稿意識和本領”。在這方面,有些人尚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這家媒體做得對,做得好!非如此,不能把“改稿功夫”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古往今來,我國的寫家們歷來重視文章的“改”。曹植曾說:“世人之著述,不能無病?!痹趺崔k?“應時改定”。杜甫詩云:“新詩改罷自長吟”,通過吟誦發(fā)現毛病要及時改正。魯迅更是明確:“寫完之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边@些都表明,“改稿”的功夫,不可不高度重視,不可不迅速提高??!


(作者為人民日報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