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給文章照“鏡子”好處多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從歷史上看,鏡子的誕生是與人類自身的探索與反思是分不開的。人通過照鏡子,可以認識自我,進行自我反思。

戰(zhàn)國時代的齊國相國鄒忌自以為很漂亮,也喜歡照鏡子,認為自己比徐公還美。他的手下人為了討好他,也都說他最漂亮。后來,他在會見徐公時,覺得自己相貌不如徐公,再一照鏡子,在鏡子里仔細看自己的模樣,恍然大悟與徐公相差甚遠。

《紅樓夢》寫劉姥姥進大觀園,第一次看見鏡子,以為鏡子里的自己是親家母,還向鏡子里的“親家母”問話。后來猛然想起,“常聽大富貴人家有一種穿衣鏡,這別是我在鏡子里頭呢罷?!闭f畢,伸手一摸,再細一看,可不是,鏡子里的原來是自己。

照鏡子,可以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我。


從照鏡子想起了寫文章



一篇文章寫成以后,讀者的反饋就是一面“鏡子”,照一照,可以反映出許多問題。如果讀者很少,沒有什么反饋,如死水一潭,那就說明這篇文章寫得不好。文章的反饋對于作品和作者都有著重要意義。
文章若能以反饋為鏡子,作者便可了解讀者需要什么,贊同什么,反對什么,得知自己文章的優(yōu)點與缺點,可對文章進行修改,也可以在下一次寫文章時吸取經(jīng)驗教訓(xùn)。
詩人聞一多的代表作《洗衣歌》曾幾次重印發(fā)表,每次都作了修改。聞一多在寫好此詩后,先是交給朋友傳看,廣泛征求反饋意見,集思廣益,修改后才發(fā)表。
俄國作家果戈理有一個好習(xí)慣,每次完成一部作品后先念給別人聽,請別人提反饋意見。有一次,果戈理寫好一個劇本,請來一位著名詩人進行評價。聽著聽著,那位詩人竟打起瞌睡來了。果戈理說:“我希望聽到您的意見,而您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評?!闭f完就把這個劇本扔進了壁爐。
由此可見,沒有反饋的文章是與不完整的作品,而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必然有溝通與反饋。作者通過仔細分析所收集到的反饋見解,給文章照照“鏡子”,可以激勵作者不斷調(diào)整自己下定的目標與價值,在寫作之路上走得更穩(wěn)更快。
心理學(xué)家曾做過實驗,對自己的活動結(jié)果能否得到及時正確的反饋,是參與者對該活動是否產(chǎn)生興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寫作也是這樣,多照“鏡子”,會進一步提高寫作者的積極性,也隨之而提高了寫作水平。

文章照“鏡子”的幾種方式



對文章的照“鏡子”,有許多不同的方式。
現(xiàn)在網(wǎng)上文章的反饋主要表現(xiàn)是跟帖,可以點贊,也可以吐槽;可以用一個表情包示意,也可以用一段文字表述。不論何種方式,都是在與作者交流,亮出了閱評者的觀點。
另外一種反饋是閱評者寫一篇文章來進行評價,或褒或貶,以文對文。這種讀后感和文學(xué)評論式的反饋,綜合論述,內(nèi)容全面。
還有一種反饋是面對面的交流。比如,新書發(fā)布或作品研討座談會上的發(fā)言,就是發(fā)言者對作者的當(dāng)面提出的。還有,如一對一交談時,也可對作者發(fā)表的文章交換意見。
這些反饋方式各有特點:
網(wǎng)評反饋最迅速,有的網(wǎng)評一出,瞬間讓作者醒悟,對文章進行修改。
面對面的交流最直接,可以互相對話討論,話題比較深入。
寫評論文章式的反饋理論性強,研究問題較透徹。
在網(wǎng)絡(luò)反饋中,先后會出現(xiàn)3個信號:網(wǎng)民的點擊率是反饋的第一信號,說明文章標題與內(nèi)容吸引人。網(wǎng)民的跟帖是反饋的第二信號,說明他不僅閱讀而且有感而發(fā)。跟帖的跟帖是反饋的第三信號,說明網(wǎng)民之間在為文章中的觀點討論了。

 


“鏡子”不能成為“哈哈鏡”



文章照照“鏡子”大有裨益,它會反作用于創(chuàng)作實踐。筆者每寫好一篇文章,總是希望讀者跟帖留言。照“鏡子”就是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和評論,既能影響作者對文章的認識深化,又能影響讀者對文章的鑒賞,使之更好地發(fā)揮社會功能。有不少讀者認為,看文章的跟帖也是一種有益的閱讀,挺有意思的。
在對文章的反饋中,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評價方式,好就是好,差就是差,在肯定中找出問題。過度吹捧和一味辱罵不是正確的方法。如果只是肉麻的捧場或潑婦罵街式的漫罵,那樣的反饋成了一面“哈哈鏡”,扭曲了。只有在真誠、平等、和諧的氛圍中討論,才能達到反饋的良性循環(huán),收到好的效果。

通過照“鏡子”,一方面自我反省,一方面重視別人的評價,認真總結(jié)自己文章的優(yōu)缺點,從而明確努力方向,成不驕,敗不餒,方可穩(wěn)步前進。

 

(作者系人民日報資深記者、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培訓(xùn)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