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九澧漁鼓


  湘鄂邊境流域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的澧水流域,自古就有“九澧”之稱?!熬佩ⅰ本褪清⑺捌渲Я鞯目偡Q,澧水有八條支流,即溫水、渫水、黃水、茹水、道水、溇水、澹水和涔水,其流域范圍包括湖北省的鶴峰,湖南省的桑植、永順、永定、慈利、石門、臨澧、澧縣、津市、安鄉(xiāng)等地,僅澧水全長就有378公里。九澧大地孕育著豐富多彩的鄉(xiāng)土文化,九澧漁鼓就是一枝優(yōu)秀的民間曲藝奇葩。
  漁鼓,又稱道筒、竹琴、簡板、簡子。明代王圻《三才圖會》載:“漁鼓,裁竹為筩,長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豬膋上之最薄者,用兩指擊之。又有簡子,以竹為之,長二尺許,闊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時用二片合擊之以和者也”。漁鼓用竹筒制作,筒長65—100厘米,鼓面直徑13—14厘米,一端蒙以豬皮、羊皮或油膜(豬膀胱膜)而成。演奏時,左手豎抱漁鼓,右手擊拍鼓面。指法有 “擊”(四指同時拍擊)、“滾”(四指連續(xù)交替單擊)、“抹”(四指擊鼓止音)、“彈”(四指屈指連續(xù)交替擊彈)等。簡板用竹片制作,長45—65厘米,寬1.7—2厘米,一端向外彎曲,兩根為一副,演奏時用左手夾擊發(fā)音,與漁鼓一起稱為為“漁鼓”、“道情”伴奏。
  九澧漁鼓是楚文化的優(yōu)秀傳承,受宋玉《九辯》、《招魂》結(jié)構(gòu)的影響,九澧漁鼓唱詞講究,章句整齊,且由于在漢文化與土家文化的相互滲透中留下了土家文化的烙印,因而有著比較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
  史載,臨澧縣城東十里的宋玉村,是2200多年前著名辭賦家宋玉被楚襄王放逐的地方。宋玉去世后,門人弟子為悼念恩師,將楠竹鋸斷,打通內(nèi)節(jié),擊打而歌。后來,澧水河畔捕魚為生的漁民受其影響,每遇歡樂喜慶,集聚一起,一邊飲酒放歌,一邊擊打竹筒、竹板等器具,自娛自樂。這就是九澧漁鼓的雛形。因竹筒擊打時發(fā)出“乓乓”的響聲,人們仿其聲稱為“乓乓”?!芭遗摇边@一說唱形式在唐朝日漸成熟:竹節(jié)筒底罩上了豬板油膜,因與鼓差不多,又多為漁人所好,始稱漁鼓;又因主要流傳九澧流域,進而稱為九澧漁鼓。當時,漁鼓藝人們吟唱的大多是唐代文學(xué)家劉禹錫等所作的詩句:如“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眲⒂礤a時任朗州(常德)司馬十年。
  明末清初,九澧漁鼓歷經(jīng)千年演變而逐漸完善,形成了現(xiàn)在人們所熟悉的以竹筒、云牙板、镲子為伴奏樂器的說唱藝術(shù),并具備了它鮮明的個性特征。從此,九澧漁鼓被大眾接受,扎根在九澧流域這塊充滿靈氣的土壤里。(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