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高山仰止季老走好


  當?shù)弥纠献叩南?,我心中格外痛楚,徹夜未眠。還記得高中時第一次讀季老的書,《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集》、《牛棚雜憶》、《留德十年》、《閱世心語》等,把我?guī)нM了季老的世界,從中受益匪淺,感受良多。
  季老的書恬淡而清新,富有超凡脫俗的哲理韻味。翻閱的時候,我總是懷著一顆敬仰之心,不是因為我早就知道季老的成就卓著,而是那些淳樸的文字吸引了我。季老是一個謙遜的有大儒之風的君子,他不喜歡別人給他太多的名號和榮譽,他就是這樣的一個樸素的老人,向來喜歡穿一身淡色衣服,或許當他走在路上的時候我們都不會認出來他就是季老。
  懷著對季老的無比思念之情,我再次去追索季老生平的故事,我想從中找到永遠不會退去的人類精神財富,那是季老留給我們整個民族的寶藏。1911年8月6日,季羨林出生在山東一個貧困的小村莊里。在這里他度過了難苦的童年時代。一年吃白面的次數(shù)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面餅子;沒有錢買鹽,把鹽堿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頭,就吃這種咸菜就飯。在他六歲時,叔父將他帶到了濟南讀私塾。童年的季羨林,很頑皮,卻也顯示出了和常人不同的氣質。他不喜歡讀四書卻愛看《彭公案》、《濟公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等雜書。
  季老青年時期,對他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胡也頻講的課。從胡也頻那里他了解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胡也頻在課堂上只講無產(chǎn)階級文學,給青年時期季羨林灌輸了救國的思想和革命的理念。季老清華求學四年,一門是旁聽而又因時間沖突沒能聽全的課是歷史系陳寅恪先生的“佛經(jīng)翻譯文學”,另一門是中文系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陳、朱二師的這兩門課,讓季羨林終生受用不盡。后來季老留德十年,在哥廷根的十年,對于一介窮書生的季羨林來說,他所擁有的就是時間和書籍。學校孤獨寂靜的環(huán)境,正好給了他大好的讀書的機會。這個時期,他大致閱讀兩大種類書籍,一類是有關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書籍,另一類是中文書籍。這一時期,除了星期日和假日外,季羨林都要閱讀,對當時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情況,心中有了大致的掌握。在哥廷根,他主修印度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并留校進行研究工作。在異國他鄉(xiāng)他為自己一生的學術思想和學術視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6年春夏之交,季羨林回到中國。經(jīng)由陳寅恪介紹,北大校長胡適之、代理校長傅斯年聘請季羨林去北大任教。此后,他經(jīng)歷了文革時期的牛棚歲月。“我作為一個‘不可接觸者’,枯坐門房中,有時候忙,有時候又閑得無聊。讓珍貴的光陰白白地流逝,我實在不甘心,挖空心思,想找 一 點事干。想來想去,最 后 想出 了 一個 好 主意:翻譯印 度 古代 兩 大史 詩 之一的《羅摩 衍那》?!奔?羨 林回憶說。在 那 段日子里,季老專研于學術,他始終相信中國會越來越好,光明終究會照耀整個中華大地。終于季老的春天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給華夏大地帶來了自由民主的氣息,用季老的話說就是“在這種非常良好的政治大氣候下,我個人也仿佛從冬眠中醒來了,心情的舒暢是從來沒有過的?!边@期間,季羨林研究印度史,研究中印文化關系史,研究印度佛教史,翻譯和研究梵文文學作品,并撰寫了包括《〈西游記>里面的印度成分》、《〈羅摩衍那>淺論》、《〈大唐西域記>今譯》、《吐火羅語A中的三十二相》《古代印度砂糖的制造和使用》、《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等多部重要著作。季老生命的春天在1978年后的數(shù)十年中再次芬芳吐蕊。我想季老用自己的生命歷程告訴我,年輕不只是生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只要有了自己的精神價值和支柱,哪怕是耄耋之年依舊年輕。就在這樣白發(fā)蒼蒼之年到來的時候,卻也正是季老學術生命一片青翠茂盛的開始。
  曾經(jīng)的那些歲月,都凝結成了季老厚重的學術修養(yǎng)和謙遜的人格品質,在華夏大地上,在季老人生畫上圓滿句號的今天更加閃爍。當紫藤爬上窗戶的時候,再次翻閱季老的《朗潤集》,我感慨萬千:輕輕的你走了,就像你輕輕的來,你走的那般慈祥,嘴角的那點笑是他淡定人格的寫照。打開日歷,2009年7月11日,季老離開的日子;關上日歷,2009年7月11日,是季老永生的日子。季老走了,笑著離開了人間,但是他的靈魂卻永遠的留在了華夏大地。九州的山水是他人生淡雅的印跡,長江黃河奔流的是他永遠不老的青春。
  看著蒼天,望著遠方,泛黃的書頁依舊,濃墨的文字依舊,他還是那個我們永遠敬愛的慈祥可愛的季老,他將和他的著作與思想一起永遠的活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