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三門塘楊公廟





  在現(xiàn)代交通尚未開發(fā)時,水運是湘黔邊境沅水流域的交通方式,托口就是這一幅員遼闊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門戶。木排的流放、船佬的往來、排工和水手組成了沅水上游龐大的水上行江隊伍,其人員結構多為侗、苗、瑤等少數(shù)民族同胞。在巫負吹拂的幾千年里,人們習慣于從神靈那里得到解脫,當他們放排、駕船來到托口時,楊公廟便是最好的去處。楊公就順理成章地登上了這里的河神寶座。
  跨過洪江市三門塘民族文化村口的復興石拱橋,拾級而上十數(shù)級之右側,就是楊公廟。此廟始建于明代,據(jù)說是為供奉楊公菩薩楊武(又名楊漱、楊素)。楊武生于青木寨(今湖南托口),為保一方平安,修煉得法,剪紙兵紙馬與朝廷作戰(zhàn),后敗船形地(今湖南洪江市沅河鎮(zhèn)),紙兵紙馬現(xiàn)原形。船形地即改名為原神場,楊武的血流至雄溪鎮(zhèn)大灣塘,將河水染紅,從此雄溪更名為洪江。
  洪江市黔城建有上、中、下三座楊公廟,是全國侗族朝拜楊公的中心圣地。三門塘楊公廟廟宇歷盡滄桑,累毀累建,十年動亂中更是未免遇難。雖1993年重建,磚木結構,占地面積10余平方米,但其規(guī)模遠遜于前。
  楊公廟為什么會建在此地?從歷史、地理、人文等方面考究,三門塘總三江九溪之門戶,扼內(nèi)江外江之咽喉,跨千年古道之要津,是荊楚文化、嶺南文化和農(nóng)耕文化的融匯之地。
  千百年來,依照規(guī)定從楊渡溪口劃江為界,上游稱內(nèi)江,下游稱外江;外地木商不能直接進入內(nèi)江采購木材,只能由三門塘、坌處、清浪三個村寨的木行進入內(nèi)江代客采購。因為錦屏、天柱等地的杉材木質(zhì)優(yōu)良,廣受外地木商青睞。解放前這里沒有公路,運送木材只能扎成木排從水路運過。清水江灘險浪急,漲水季節(jié)濁浪排空,而木排又只能在水漲之時運送。放排人為保出入平安,便祈求水郎神楊武保佑。湖南托口是清水江注入沅江的匯合處,元代就建有楊公廟,至明清民國,兩江兩岸有楊公廟百余座,其中湖南洪江市托口鎮(zhèn)楊公廟為全國總廟。
  水郎神護佑這一方人民,人民信奉他,編成“楊公祠”戲文來歌頌:“水有源頭樹有根,出身湖南廬陽鎮(zhèn);武官楊武多靈圣,敇賜加封托口神;托口祠堂安我位,我去江河救難人?!睉蛭摹昂笠痹唬骸吧砼nI坐朝堂,我是托口木易楊,唐朝手中為上將,宋朝手內(nèi)封為王?!逼綍r,放排人會將木排放到托口停泊,上岸禱告水郎神后,再看“楊公祠”里演的戲,然后上排會順水而下,直達目的地。
  木商云集三門塘,現(xiàn)存的12棟百年老屋的庭柱上仍留有密密麻麻的“斧印”就是明證,由此可見當時的三門塘是何等的鼎盛!三門塘的婦女操持耕耘和家務,男人大多在水上作業(yè)以增加經(jīng)濟收人。因此,建“楊公廟”以表虔誠之意。三門塘是木材和木商匯集之處,在此修建“楊公廟”也就順理成章了。
  世事滄桑,至今三門塘的楊公廟、碑刻、宗祠等雖曾經(jīng)毀壞,但經(jīng)過修復都得以完好留存,充分反映了三門塘人保護歷史文物的自覺性。正因為這樣,他們受到了北京、貴陽等地來此考察的文物專家的關注和贊揚,北京文物專家蘇東海等人在這里考察的時候出語驚人:“三門塘是清朝時‘貴州的上海’”?。ㄒΧ仄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