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天 涯 尋 詩


  中國的文人對后人的影響往往大于他實際的貢獻,許多文人寫下了累累詩篇,不過是抒發(fā)自身感受,但是事情總是很怪異,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桿竹筆偶爾涂畫的詩文,竟能雕鏤人心,鐫刻山河。
  我有幸游覽了海南的天涯海角,周圍人潮如海,可能每個人心里都是有一個信念,一定要到天涯海角看看。很多人心頭都回蕩著那幾首詩,“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他們來尋景,更是來尋詩,雖然有些詩并不是真正的天涯,只是一種遙遠的代名詞,但是他們還是要來。那是一種慕名前來,是為了尋找美好的兒時記憶,也是為了很多無法言傳的原因,焦渴地期盼著對詩境的踏訪,對童年夢想的追尋。簡單的說,到了天涯海角,了卻一筆沉重的宿債。然而傳說中的天涯到底有著什么樣的獨特意境呢?天涯只是一個理想的境地,許多人看破紅塵,往往“浪跡天涯路”,做一名不復出的隱士,“天涯”在他們的筆墨下,變得如夢般不可捉摸。然而湊巧的是現(xiàn)實中也有一個天涯,她和海角一起坐落于南海之濱,同樣在傳誦中增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
  “天涯”奇景位于馬嶺山下。至此,感覺似乎到了天地之盡頭。古時候交通閉塞,“鳥飛尚需半年程”的瓊島,人煙稀少,荒蕪凄涼,是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來到這里的人,來去無路,望海興嘆,故謂之“天涯海角”。宋朝名臣胡銓哀嘆“區(qū)區(qū)萬里天涯路,野草若煙正斷魂”。唐代宰相李德裕用“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的詩句傾吐被謫的際遇。這里記載著歷史上貶官逆臣的悲劇人生。那刻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海南南天”的巨石雄峙海濱,成為了天涯海角現(xiàn)實意義上的標志。據(jù)說,“天涯”題刻是清代雍正年間崖州知府程哲所書。就是這塊刻著天涯的巨石,引來如此多的尋境之人,就是那幾首用天涯來形容遙遠的詩歌,有意無意的抬升了天涯的名氣,演化出許多根本不存在的神秘色彩,又引來了這眾多尋詩之人。我對石頭沒有什么感覺,而那些傳誦的詩篇也被現(xiàn)代的氣息沖得越來越淡,咀嚼不出原有的韻味。天涯海角被賦予的神話色彩漸漸褪色,流下的僅是刻著漢字的石頭,經(jīng)歷著大自然的風化。
  神秘的面紗揭開之后,往往會帶給人一種莫名的失落。天涯之行是來尋詩的,雖然沒有身入神話境地的感覺,但卻了卻了一樁心事,畢竟天涯我已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