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圖片新聞


  殘忍的美麗
——讀《追風箏的人》
◎?qū)O志紅
《追風箏的人》(The$Kite$Runner,又譯為《追風箏的孩子》)的中文譯本封面是色彩濃烈的積云,還有一只飄在遠處的風箏。這一切對我有一種莫名的吸引。雖然導演馬克·福斯特已經(jīng)將這部卡勒德·胡賽尼的成名作搬上了大銀幕,但我終究還是選擇輕輕地拿起書本,仔細地讀起來。
  不能否認,之前我對阿富汗的了解很少。仿佛是地理老師說過:“穆斯林,信仰伊斯蘭教?!辈贿^后來說起阿富汗,還會有幾個詞閃現(xiàn)在腦海:本·拉登,911,恐怖主義。沒有褒義詞。但胡賽尼溫柔細膩的筆觸讓我認識了這片土地不為人熟悉的的另一面:手工織的淡紫色的地毯、冒著熱氣的紅茶、碧藍的天空中有著絢爛色彩的風箏……一切都籠罩著一種不可思議的美好,一種溫馨安詳?shù)纳睿届o得沒有一絲波瀾。在這里生活著的民族,有一種深深刻入靈魂的信仰。因了這份對真主的虔誠,他們得以存活,默默地忍受著苦難,甚至世界上許多人的誤解。像《三杯茶》的作者葛瑞格·莫頓森說的,不是所有的穆斯林都是塔利班,都與恐怖主義有關(guān)。這里的人民也渴望安定的生活。然而,戰(zhàn)爭,毀滅了一切。正是卡勒德·胡賽尼帶我認識了另一個阿富汗,一個寧靜的阿富汗。
  然而,這片寧靜的背后卻又有一個巨大的悲?。悍N族歧視。
  阿米爾·哈桑,同父異母的兄弟,卻變成了主人和仆人。童年的悲劇有一部分原因來自這不能透明的兄弟關(guān)系,少年的阿米爾在心底甚至沒有承認哈桑是自己的朋友,更不用說兄弟,他只把他當做寂寞落單或者需要幫助時求助的對象。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但可悲之余,更讓人心痛。哈桑的善良更像是一種沉默與服從。想起馬太福音上說:“當敵人打你左臉時,把右臉伸過去?!睂τ诎⒚谞柕臒o理要求,哈桑正是這么做的??蛇@真的對嗎?至少我是不贊同的。人生來是平等的。沒有什么人種生來就應(yīng)當做奴隸,該挨打,該“以德報怨”。哈扎拉人也不應(yīng)該是。記得孔子的弟子問他該不該以德報怨,孔子反問:“何以報徳?”況且,對于一個習慣了種族歧視的民族,這一切被當做理所當然。根本無所謂是在以德相報了。
  忠誠和背叛,愛和救贖,家庭和友誼……這些永恒的話題被作者完美地糅合在這部小說中,每個人都可以在讀它的時候得到自己的啟示。當然,小說對于人性中的怯懦和自私毫不避諱,描繪大膽真實??梢韵胂螅@種剖析似地描寫需要極大的勇氣。小說中的阿富汗,風箏不僅用來欣賞,還用來比賽,或者說斗爭。孩子們割斷對手的風箏線,并追上掉落的風箏算作勝利。脆弱的風箏線像極了阿米爾和哈桑之間脆弱的關(guān)系。面對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被欺侮,阿米爾沒有選擇挺身而出,他的逃離也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不能否認他的自私和懦弱,但他之后的內(nèi)疚和痛苦也告訴我們,他的心中還有善良。那個久未謀面的朋友拉辛汗說:“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币粭l終結(jié)痛苦輪回的路。阿米爾這次選擇了義無反顧。至此,這個有著人性之中令人不齒卻真實存在的自私和懦弱的人終于憑著心中的善良完成了自己靈魂的救贖。我不能否認惡,但《追風箏的人》讓我再一次選擇相信善的力量。
  這個由風箏引起的故事殘忍而美麗,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南山·阿婆
◎龐慧玲
南山溪流縈繞,兩岸野花爛熳。牧人們,有的吹著蘆笛,有的銜著煙斗,漫談春種;有的平臥在草地上,仰看交幻浮游的白云。陰翳的樹林中,鳥兒鼓起了它的舌簧,清風把它們的聲音擠成一片。陽光正好暖和,絕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由于從繁花的山林里吹過來,帶著一股幽遠的淡香,夾著一絲滋潤的水汽,摩挲著你的顏面,輕繞著你的肩腰,讓人心神怡蕩。我的阿婆,就沉睡在這詩情畫意間。
  阿婆,最疼我的老人,高高瘦瘦,有點駝背,布滿皺紋的臉上道盡了人生的滄桑。聽外人說,當我父親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阿公就去世了,剛步入中年的阿婆守了寡。面對父親五兄妹,阿婆表現(xiàn)得極其堅強,拒絕了上門提親的人。她勤儉持家,任勞任怨,硬是把幾個孩子拉扯大。當孩子們都成家立業(yè)時,阿婆的臉上已布滿了皺紋。可她依舊操勞著,忙碌著。辛辛苦苦拉扯大兒女后,她又樂此不疲地照顧兒孫。
  在所有的兒孫中,阿婆給我的愛總是最多的。分糖果時,我總會得到雙份,而堂哥堂弟只能不服氣地接過一份。阿婆趕集回來,買了幾套衣服。最先知道的堂哥,完成了給我傳消息的差事,卻沒有得到優(yōu)先選擇權(quán),眼巴巴地等我挑好了才能拿到衣服。
  那時候,體弱多病的我,沒少讓阿婆擔心。她常常去找道士給我驅(qū)邪祈福,甚至聽從道士的話硬是給我換了乳名。
  阿婆,生活儉樸,平時很少買肉。但自從我跟她一起住以后,餐桌上每天都會有一小碟肉。她總是給我夾肉,而自己卻吃咸菜。偶爾拗不過我,才夾一點。然后,她便說牙齒不好或不喜歡吃肉而勸我多吃點以增強體質(zhì)。夏天的時候,我總喜歡和阿婆坐在院子里乘涼,聽她講故事或猜謎語。阿婆的故事很多,謎語也很多,似乎永遠講不完。每次聽完后,我總會纏著她:“阿婆,再講一個,我還要聽?!倍倳p拍著我的手,笑著說:“好好好,不急,再講一個。”睡覺前,阿婆總能變戲法似地拿出一塊糖哄我睡覺。當我吃完再纏著她要時,她總是假裝生氣地說:“沒有了,再吵明天就不買了,一天只能吃一點,吃多了會長蟲牙的?!焙髞恚疫€是長蟲牙了,疼得哭鬧得厲害。母親說:“這蟲牙都是給你阿婆給慣出來的。”阿婆不信,但卻把糖塊換成了各種小果子。
  后來,我開始念書了。阿婆每天起得很早,給我做好早飯后才催我起床。她怕我餓著,上學前總會往我書包里放一個雞蛋,讓我?guī)У綄W校吃。為此,她差點跟伯母鬧不和??墒?,書包里每天依舊會有一個雞蛋。
  只是,當我以為時間還很多,這樣的日子會一直延續(xù)下去,可以肆無忌憚地享受阿婆獨一無二的疼愛時,上天卻跟我開了個玩笑,把阿婆帶到了天堂。
  那段時間,阿婆不停地咳嗽。醫(yī)生來了,給阿婆診過脈后,一臉沉重。此后,家里人忙做一團,醫(yī)生換了一個又一個,藥換了一鍋又一鍋,仙姑也請了一個又一個。可是,阿婆的病卻不見好,人也日漸消瘦。當我去看她時,她已無力跟我說話,只是定定地望著我,輕輕地握著我的手。不多時,又一個勁地咳嗽起來,臉痛苦地抽搐著。此時,我只會嚇得大哭。
  盡管大家盡心侍奉,可還是留不住阿婆。不久,她終究還是走了。
  陽光明媚,微風輕拂,杜鵑花開了。阿婆便是在樣的日子在南山永遠沉睡……傳說,夏夜榆林的鵑鳥,犧牲自己有限的精力,嘔出縷縷心血,唱到血枯音竭,只為替自然界多增幾分的美,給苦悶孤獨的人幾分精神安慰,于是自然界里有了杜鵑花。我常常想,是不是阿婆怕我孤單難過而將靈魂化作鵑鳥,于是南山便有了漫山遍野燦爛多姿的杜鵑花。它們是如此的美,美得讓人心碎不已……總喜歡吟誦歐陽修那句詞: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生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阿婆,如果你還在,我是不是就不會那么憂傷?
思想的溫度
◎莫 愁
總喜歡在三月末四月初的星空晴朗的夜晚,用文字取暖。打開桌上的橘色臺燈,一束淡淡的燈光緩緩綻放,手捧著清新淡綠色封面的書,我輕輕地翻開扉頁,那幾個記錄著去年時光的數(shù)字不禁讓我撫摸到彼時的光陰,流連書間,便是流連于光陰,流連于幸福。
  圖書館的靜謐是書最好的棲息地。木質(zhì)的書架上配以紙質(zhì)的圖書,感覺不一,或粗糙,或精致,如人的形態(tài)。粗糙的紙張帶給手指的是強烈而真實的感覺,精致的一頁光滑而潔白,甚至讓人有往臉龐摩挲的沖動,如和一個親切可人的嬰兒面頰貼著面頰。同樣的書架中,它們高低相錯,二十四開、三十六開,這是他們永恒的高度;或厚或薄,五厘米、十厘米,這厚度不會隨時間而改變。齊整的書架,儼然是一個多彩的色板,赤橙黃綠青藍紫,每本書都有著自己沉默的外衣。經(jīng)常在閑時在書架間悠游信步,不為尋哪本書,只求用手指輕輕撫過一排排排列整齊的書時那一份輕松與閑適,只盼徜徉于書間的那一份滿足與快樂,就像漫游在一個無限廣袤的世界。這世界里有各種各樣的音符、語言和睿智的思想。那份留連難以舍卻,只希愿在那一方不大的真實天地里永遠與書為伴。
  書市的喧鬧里,它們依然沉默。只是不同的是他們大多都有著干凈、華麗的外觀和新鮮的油墨香味,與圖書館里的那種安靜的味道截然不同。慢慢走過一本本包裝各異,標價各異書間,忽然覺得他們是無人認領(lǐng)的孩子般,執(zhí)著地等待哪一個最合適的人將它們放入幻想已久的書架,不用再流于街頭,有了美滿的歸宿,找到一個懂得珍惜和保護他們的人,一個真心的朋友,不是么?一本自己喜愛的書就是一位知心的朋友,縱然它沒有言語,但卻與擁有它的我們心意相通了,真正吸引我們的書并不是靠閃光的封面,而是當中更真實的文字和散發(fā)墨香的思想。
  書本有自己的語言,或許是文字,或許是圖片,或者索性留白。一本空白的筆記本有時更耐人尋味,品這樣的書,是在與自己的心靈對話。輕輕翻動潔白的紙頁,靜聽細致的翻動聲,“嘩嘩”地與心靈的節(jié)拍契合,忍不住想在潔白上留下思緒,或許是幾行小詩,一篇百字小文,最終留下的都是一段關(guān)于此時的文字,一份供彼時回憶的泛黃時光。無字的書更需要心靈書寫,白色的背景上印下的將是無盡而色彩斑駁的心靈音符,余音久久不絕。也許最終也會不舍地放下手中的筆,珍惜這頁頁空白,只愿永遠在這潔白中流連,用透明代替黑色,在流連間讓思緒透明地重疊于無聲之上,回味的心情永不會變。
  在七月流火的深夜,也曾因余華的《活著》讓淚水涼透深秋,但書籍帶給我們的更多是難忘的慰藉和不經(jīng)意間的溫暖。迷惘之時不與人語,選擇與書為伴,總能消融心中的積郁。流連書間,與一位最善于傾聽的朋友談話,知道了能做一個讀書人的幸福。知道每一分鐘品書時光的珍貴,知道讀懂一本書的不易。漫步書海的不舍,指尖的幸福傳向心間。只求能如晚年的托爾斯泰一般,用一條圍巾溫暖思想,尋找自己生命中未竟的美好愿望,用自由讓生命歸于本源。
  書頁泛黃,書香幽然,而我們繼續(xù)成長,溫暖依然。
  
三月留痕
◎廖蓮婷
三月的月光像溫滑的綢緞,柔柔地披拂在大地上。雁山校園里一處亮,一處暗,半開半攏地抒寫著寧靜與安詳。我沿著疏林小路釋放自己壓抑已久的心情。
  這里靜極了,桂花葉無聲地吮吸著月光的乳汁,教學樓悠閑地紛披它的倒影,空氣里依稀可以聞到桃花、紅花草淡淡勻勻的芳香,月光和潮潤的泥土似乎也散發(fā)著一種甜而不膩的氣味。我克制不住地想要哼一支歌,卻又怕毀壞這“自然嬰兒”的氣息。我不能驚擾她的夢,雁山古質(zhì)而純凈的夢。
  此前,我陷入不可名狀的困惑之中,茫然,浮躁,如同急流中的浮草,一次次與生活的抗爭總是一次次的徒勞無功。人世間的怪圈原本不在安于平凡與無用,而在一次次撞擊突破而不可的徘徊苦惱。何處是歸程?無數(shù)的選擇昭示著毫無選擇。漂泊的心魂沒有方位,沒有空間,只有記憶里殘存的燦爛的遺跡。
  張潮說:“春是天之本懷?!边@里說的是不是一種天地大愛的情懷呢?
  不期然間,一瓣桃花落到了我的手上。哼哼,桃花,愛情的物語,而我要講的卻不是象征愛情的“她”,“人面桃花相映紅”是一種相得益彰的美,卻也是一種凄然短暫的美。
  我總以為,只有在自然中我才能親近永恒親近宇宙,然而我也常在荒僻中把自己拋入人生的荒涼。
  花葉與樹,它們本該也在季節(jié)里有預(yù)約和期待吧,就像理想與現(xiàn)實的相約一樣?;蛘咄艘徊?,花葉與枝頭曾經(jīng)緊緊相連,花葉曾在枝頭煥發(fā)生命之光,縱然最終結(jié)果是花飛葉落,縱然是勞燕分飛,來年春天還有預(yù)期。然而眼前的情景卻表明我錯了。枝頭那一時的轉(zhuǎn)身竟成永遠的陌路。難道這無情寡恩也是宇宙秩序的一種。是該用情感來丈量生命,還是用生命來測度人生的本質(zhì)?
  隔著黑夜,我看不見亂紅如雨,卻聞見了落花如雨的嘆息……生命承載著美好,美好背負著蒼涼。月注定不圓滿,花終歸要落,是不是就該忘卻那十五枝頭拼卻全部的驚艷。
  這里靜極了。我再一次感受到。月光如水,潔凈澄碧微波不興,大地如同湖水深處。這里的美,不容冒犯,不容褻瀆。當人們把世界尋覓得污穢不堪的時候,這里保留了它的純凈。她在純凈里蘊育她的新生,迎送她的凋落,在一個只有真誠之眼才能看得到的地方認真而虔誠地進行她的輪回。
  凋零,實在是她的一個“必經(jīng)”, 仿佛那急不可待的“新生”一樣。
  就像這一瓣花,這已凋落卻還在月光下閃耀的一瓣花,或許它在沉睡中已夢見來年春天的“新生”。這夢里閃耀的春天的期望,或許也就是天地的本懷吧。
  呀,春天的過客,春天的過客,別忘了,三月,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