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旅行手記———塔城□馮尚鉞 文學院


  在傳說中百年不遇的大雨停息后的下午,我們在巴渝邊界的密林里穿行。永遠充滿了急轉(zhuǎn),泥沼和半截路面的山道,和雨后迅速聚攏的悶熱一起,折騰得我們昏昏欲睡,卻又讓我們不得安眠。我的目光焦渴地望著車窗外,希望穿過茫茫大霧與綠色的密林,看到一點不同的驚喜。
  不一會,汽車轉(zhuǎn)過一個大彎,立即豁然開朗,一條渾黃的大河將我的視野分隔開來。起初隔著大霧,只能看清河的另一邊是與這邊同樣起伏的山脈,但汽車逐漸行駛,山脈上開始出現(xiàn)一點一點的輪廓,而后輪廓與色彩漸漸分明,最終到達橋頭,我終于看見了,那是一座山城。
  我的旅行不多,然而山城我見過不少。自我的家鄉(xiāng)貴陽,火辣的山城重慶到陽光刺眼的昆明,無一不是在密林和群山之中興建。然而或許是山太多、太密,城市又太大、太廣。盡管旅游指南與好客的市民們?nèi)绾巫栽?,仍然不能掩蓋的事實是:群山在人造的高樓之中,漸漸失去了它的秀麗與孤傲,低下了高傲的頭顱,甘為那無限的高樓與車水馬龍之下的灰色背脊。
  然而這座山城卻不同,或許是因為它太過袖珍,或許是因為當初設(shè)計的巧妙,這座城市牢牢的嵌入山的表面,所有的建筑集中在一座山上倚山而立,層層疊疊,自下而上。在橋頭,我覺得我看到的并非一個城市,而是一座由山改造成的圓塔樓(不知道為什么,看到那樣的結(jié)構(gòu)第一個就是想到的巴別塔,以及 《雙塔奇兵》中的米納斯提力斯)。
  此時已經(jīng)快到黃昏,濁色的江面升騰起濃密的霧氣,塔樓的根基與下面的幾層———停泊的漁船與漁人、破舊而日見頹敗的碼頭,生滿青苔的臺階,零零落落的磚房……白霧將一切都弄得影影綽綽,就像是華麗布景下的細撒的干冰(也許,這座塔城只是一個玩笑,你的海市蜃樓?)第一層以上,便是逐層向上的房屋,圍繞著山呈扇形排列,自山腳到山頂,越往上,坡度越來越陡,樓房越來越集中,高度差距也越來越明顯。(一層的屋頂往往只比另一層的中間稍高,而再看第三層的時候就完全只能仰視了)遠遠的看過去,仿佛每一層的房屋都彼此相通,連為一體,擁有共同的窗戶,共同的門扉,組成了塔的一環(huán),而環(huán)與環(huán)之間的間隙有細小的銀色道路連接,它們猶如塔城墻壁上的紋飾,在看不見的地方延伸出細小的偏枝與枝芽。你可以想象塔城的居民們的行進,他們沒有南北之分,取而代之的是上坡、下坡,或者順時針、逆時針,沿著旋轉(zhuǎn)的小路到最下層的橋頭,第三層的麻將館,第四層的商業(yè)街,或是最高的移動通信站上班。
  我不禁想起卡爾維諾的描述,如果他看見這樣的城市,會有怎樣的感想?他會在那本書里,為塔城寫出專門的一章嗎?或許那里面會有比現(xiàn)實更為夸張的密度,一個奔跑的孩子可以僅僅從山頂開始,從屋頂?shù)轿蓓?,一直跳到最下一層的碼頭?或許那座城市會有比歷史更加深遠的神話,城市由一座密宗的寶塔變來,至今每到深夜,城里的居民都會在大霧中恢復僧侶的本相,或者塔城及山丘僅僅是一座未完成的建筑工程的殘缺,猶如巴別塔,廢棄的泥磚與木材經(jīng)過時間吹打和稀釋,形成了我們看見的山坡,當年巨塔的建筑工人就是那座城里的居民……(不過,比卡爾維諾的幻想更好的是,我終于親眼看到了那座塔城———后來我知道了,那座塔城叫做平昌,僅僅是川渝交界一個極普通的縣城,而我回程的時候天氣晴朗,它也恢復了日常庸俗繁雜的本相,夢與現(xiàn)實的交界,就隨著大霧的消失而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