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生在國際期刊《自然》發(fā)表論文
●記者 周襄楠 呂露英
10月7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刊發(fā)了以我校研究生黨尚宇、孫林峰、黃永鑒為主要作者的學術論文《巖藻糖轉運蛋白向胞外開放構象的結構》。以他們?yōu)橹髁Φ恼n題組在醫(yī)學院顏寧教授的帶領下,僅用了一年半時間,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膜蛋白———大腸桿菌巖藻糖轉運蛋白的結構,并結合生化手段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機理。他們所進行的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一直是結構生物學領域公認的重點及難點。尤其難得的是,該論文的前兩位作者黨尚宇和孫林峰在著手進行課題研究時,還只是本科生。
本科生接手結構生物學世界難題
2008年3月,大三學生黨尚宇在進實驗室作科研訓練時,選擇了施一公教授領導的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研究中心,進入顏寧教授負責的實驗室進行科研工作。憑著對科研的熱愛和刻苦鉆研的精神,黨尚宇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就掌握了基本的實驗技能。
5個月后,當顏寧找黨尚宇討論如何開展科研工作時,幾乎沒有什么科研經(jīng)驗的黨尚宇大膽提出,自己是否可以嘗試承擔一項課題?顏寧不僅答應了,還把這個分量不輕的膜蛋白研究課題交給了他。
膜蛋白存在于細胞的細胞膜上,它們是溝通細胞或細胞器內(nèi)外的橋梁,其功能在生命體中至關重要。但是由于膜蛋白不溶于水,難以純化出均一性較好的蛋白質,也就比較難得到高質量的蛋白質晶體,所以研究起來困難重重。從1985年第一個膜蛋白結構問世至今,PDB(蛋白質結構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近7萬個生物大分子結構中,膜蛋白結構僅不到 700個,其中新型的膜蛋白結構只有250多個,足見膜蛋白結構生物學研究的困難。
為什么敢于將這樣一個難題交給一名本科生?顏寧回答說:“學生有勇氣進行這樣的挑戰(zhàn),我覺得是件好事。當時考慮到他們年齡很小,一兩年內(nèi)做不出來、沒有結果也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心理負擔。而且不管結果如何,都可以通過課題研究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鍛煉他們的實驗技能。不過后來他們的進展給了我一個巨大的驚喜?!?br>
用勇氣和韌勁揭開神秘面紗
然而,要做好膜蛋白的研究工作,不是單單憑借勇氣就可以的。
回想起當時的研究工作,黨尚宇說:“每前進一步都像是進行一場驚險的跨越?!?br> 一開始還是幸運的。在利用大腸桿菌培養(yǎng)出大量的巖藻糖轉運蛋白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并沒有出現(xiàn)什么難以應付的狀況??吹秸n題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也為了保證有足夠的力量進行后續(xù)繁重的研究工作,顏寧安排黨尚宇的同班同學孫林峰加入到課題組中,成為他的研究搭檔。兩個年輕人變換各種條件,嘗試著培養(yǎng)出了第一批蛋白的晶體。
下一步,要用X射線對晶體進行衍射分析,如果能夠得到滿意的圖像,再用電腦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基本上離得到蛋白的結構就不遠了,所以晶體的好壞是能否解析蛋白結構的關鍵。
黨尚宇這樣形容那段幾乎令人沮喪到極點的日子:每顆晶體直徑連0.1毫米都不到,用一個肉眼幾乎不可見的金屬圈小心翼翼把 “晶體”從一個半粒小米大小的液滴中“撈”出來,放到儀器上去衍射,照了幾分鐘,發(fā)現(xiàn)數(shù)據(jù)情況很不好,(下轉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