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80后”教師當博導,在眾多高校還聞所未聞,但在南開大學已經不算新鮮事了。
環(huán)境科學學院教授王瑩瑩,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博士畢業(yè)后,于2008年被“引進”南開園,兩年內,她已在“松花江流域水生態(tài)分區(qū)及其機理研究”、“農業(yè)生態(tài)新型復合污染形成機理及控制途徑”等國家和教育部重大項目中擔任核心成員,還實現了教授、博導“連級跳”。
“王瑩瑩現象”,在南開不是偶然發(fā)生的,很多優(yōu)秀人才都不約而同地感嘆:南開真是人才成長與成就事業(yè)的好地方。
在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全球化時代,將人才資源視為“第一資源”的南開大學,進行了人才機制的一系列重要改革,找準引進、培養(yǎng)海內外高層次優(yōu)秀人才的著力點,為早日建設成為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學打造了一支精良之師。
放眼世界 廣納賢才
在不久前揭曉的天津市“海河友誼獎”獲獎名單中,我校生命科學學院特聘教授馬克·巴特蘭姆榜上有名,榮膺這一授予在津工作的外國專家的最高榮譽。馬克·巴特蘭姆說,自己受邀來到南開工作后,非常喜歡這里的工作環(huán)境,喜歡這里的同事,更喜歡自己的中國學生。
在南開大學,像馬克·巴特蘭姆這樣的外籍專家或海外歸國人才不乏其數。據統計,2003年至今,我校共引進人才165人,其中153人具有海外背景。
在邁向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學的征程中,南開大學始終放眼全球,以開放的姿態(tài)和胸懷從海外延攬各類杰出人才。
南開大學初創(chuàng)之時,嚴修、張伯苓便廣泛聯系在美的中國留學生,前后約聘姜立夫、邱宗岳、饒毓泰、竺可楨、楊石先、何廉、方顯庭等一批青年學者來南開執(zhí)教。
20世紀80年代,南開大學全力促成了美籍院士、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回國出任南開數學研究所所長,使其成為改革開放后我國第一位被引進的外籍高層人才。
自2003年召開第七次黨代會并確立“人才強?!睉?zhàn)略以來,南開大學通過多種舉措,加大海內外優(yōu)秀人才引進和培養(yǎng)力度。
2004年,我校設立了“陳省身百名講席教授”職位,斥資近千萬元人民幣,面向國際學術界公開招聘100名左右的講席教授來校執(zhí)教。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授張洪明、瑞典皇家工學院教授胡曉明等國際知名學者先后走上南開講壇。此后,更有奧地利物理學家拉普擔任泰達應用物理學院院長,他也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南開首位“洋院長”。
學校先后制定了《南開大學特聘教授崗位制度實施辦法》和《南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特聘教授崗位制度實施辦法》,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在國際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具有創(chuàng)新性構想和戰(zhàn)略性思維,能帶領本學科跟蹤國際科學前沿并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并于2004年5月首次在《Science》雜志上刊登招聘信息。
同時,學校還通過聘請兼職教授、名譽教授等方式,為學校發(fā)展和學科建設出謀劃策,促進我校科研、教學水平的提高。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羅伯特·蒙代爾、彼得·杜赫提,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韓國前總統金大中、法國前總理洛朗·法比尤斯,摩托羅拉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愛德華·詹德等一批海內外知名學者、著名政治家、企業(yè)家均加盟南開。
我校擁有廣泛的國際學術聯系和學術資源,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葉嘉瑩等許多世界著名學術大師都會長期或定期地到南開講學交流,因此吸引了一批杰出的青年人才來校。學校充分發(fā)揮大師的“磁場效應”與人才團隊的“雪球效應”,在大師領銜的優(yōu)勢學科設立各種研究教學崗位與博士后流動站,廣泛吸引海內外優(yōu)秀人才加盟,建起一個匯聚大量英才的學術高地。
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為鼓勵在引進優(yōu)秀人才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我校還設立了“伯樂獎”,獎勵金額每人10萬元。傾心舉才、育才、甘為人梯的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和物理學家張光寅被授予首屆伯樂獎。這一舉措在全校教師和干部中引起很大的反響,營造了舉才薦才的濃厚氛圍。
筑得高臺引鳳棲。校黨委書記薛進文說,人才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關鍵問題,也是高校改革與發(fā)展的頭等大事。面向世界延攬人才的諸多舉措,不僅樹立了南開在國際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開放形象,更實實在在地加強了南開的師資力量。
進軍國際 蓄“師”待發(fā)
前不久,隨著我校2010年度“百人計劃”啟動,100名本科生脫穎而出,奔赴世界各地的一流大學,師從一流導師攻讀研究生。根據協議,他們學成回國后,將留在南開任教。南開的這項“品牌”項目,使數百名優(yōu)秀學子有機會赴海外深造,形成了一條獨特的師資儲備路徑。
學校不僅以強大魅力引來海外高水平人才紛紛落戶南開,更是堅持引進與培養(yǎng)并重,不斷出臺新措施,讓“本土”人才具有國際視野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海歸”人才獲得再成長的空間,讓“事業(yè)”成為凝聚人心的“源頭活水”。
搭建科研平臺。南開以“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攻關項目等為契機,大力扶持有實力的教師立項,瞄準高新技術項目的開發(fā),還創(chuàng)造性地推行“杰出人才+創(chuàng)新團隊”的人才組成模式,制定了《創(chuàng)新學術團隊建設實施辦法》,以“985工程”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重點科研基地為依托,以院士和“長江學者”等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為核心,整合資源、優(yōu)化重組,組建若干個優(yōu)勢突出、競爭力強的創(chuàng)新學術團隊。(下轉第2版)
-----------------轉版-----------------
?。ㄉ辖拥?版)提高教學水平。學校出臺 《“希望之光”青年教師培養(yǎng)計劃》,設立專項基金,選派并資助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外一流大學或一流專業(yè)專項培訓,赴國內重點高校的重點科研基地、優(yōu)勢學科專業(yè)做訪問學者,追蹤學科發(fā)展前沿,提高學術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追求長效發(fā)展。近幾年,學校先后派遣50多名專職中青年管理骨干赴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英國利茲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進行學習培訓,吸收借鑒這些高校的先進管理經驗,建設與一馬當先的教學科研水平相配套的國際化管理模式。
從中科院院士饒子和領銜完成的有關禽流感病毒聚合酶結構研究,到長江學者王磊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對一株重要采油微生物的全基因組解碼,以及他參與繪出的人類第一幅轉基因木瓜基因圖譜,再到青年教師劉海濤發(fā)表的 《納米金屬孔陣列的光學異常透射現象微觀理論》……兩年內,南開學者的科研成果使“南開大學”的名字5度與世界頂尖科技期刊《nature》結緣。
在南開園里,不僅一大批中青年教師越來越具有雄厚的科研競爭力,不少資深學者更是老驥伏櫪、躬身垂范,展示了南開學者寬廣的國際視野?!笆兰o老人”、經濟學院教授楊敬年,90歲時翻譯出版了蘇格蘭經濟學家、哲學家亞當·斯密的經濟學著作《國富論》。年逾八旬的歷史學院教授魏宏運曾與日本一橋大學三谷孝教授為代表的7名日本學者,共同展開了對華北區(qū)域5個村莊的追蹤式訪問調查,發(fā)表專著《中國農村的國家·社會·家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深受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影響的龍以明,不僅以出色的科研成就榮任中科院院士、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而且還培養(yǎng)出3名 “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他與自己的學生、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教授朱朝鋒合作的論文曾發(fā)表在權威數學雜志——美國《數學年刊》上。
“作為學者,科研成果層出不窮;作為教師,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力軍’,這才是一所高校邁向世界一流的希望?!痹谀祥_,持此觀點的絕不僅龍以明一人。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化學學院博士生導師程鵬指導的兩名本科生張磊、易龍先后摘取第七、第八屆“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他的弟子趙斌,不僅做出了“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而且在留校任教后,指導自己的學生陳智捧回了第十一屆“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特等獎。
“南開優(yōu)秀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實現了國際化標準。他們不僅獲得了良好的工作平臺和深廣的發(fā)展空間,專業(yè)優(yōu)勢、學科互補、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優(yōu)秀人才‘集群效應’更是得到高效發(fā)揮?!毖M文說。
凝聚人心 邁向一流
“成立高層次人才工作辦公室;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廣羅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信息,編制高層次緊缺人才開發(fā)目錄,定期向海內外發(fā)布需求信息;選拔一批在相關學科領域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業(yè)績突出、引領作用顯著的領軍人才,研究制定個性化的培養(yǎng)方案……”在前不久出臺的《南開大學關于加強高層次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像這樣影響深遠的措施比比皆是。
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許多蜚聲學術界的人才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南開,在這里,他們滿懷熱情地投入教學科研工作中。他們有一句心聲:留在南開并不是因為南開的經濟待遇最具吸引力,而是因為南開有較好的學術環(huán)境和較多的發(fā)展機會。
學校黨政班子認識到,環(huán)境氛圍對人才的作用十分重要,對人才的成長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凡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高校,盡管硬件條件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一個良好的有助于人才發(fā)展的環(huán)境氛圍,這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關鍵因素之一。
為此,學校制定了《南開大學關愛教師行動計劃》,優(yōu)化引進、培養(yǎng)、使用人才的環(huán)境,把“感情留人,事業(yè)留人、待遇留人”提升到“環(huán)境留人”的層面。率先改革人事制度,確立職務評聘優(yōu)先原則,明確規(guī)定對引進高層次人才的職務晉升,不受來校時間和任職時間的限制,不受各部門單位指標限制,可直接參加高級職務評審。在這一人才“綠色跑道”的鼓勵下,近幾年來,已先后有數百名40歲以下的優(yōu)秀中青年人才破格晉升為高級職稱。
隨著外籍學者、引進人才和留學生的增加,多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成為南開造就留人留心生態(tài)的新課題。南開大學致力營造寬松自由的學術風氣,及友好和睦的人文環(huán)境,不僅使“外來”教師們獲得歸屬感,也催生了更多思想火花和科研成果。
每年,數百場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為海內外人才學術交流創(chuàng)造了平臺;在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海歸”學者們將“下午茶”的習慣變成一項著名的“日常工作”,一邊品茶,一邊交流最新成果,破解學術難題;每年春節(jié)、端午等節(jié)日,南開大學都會組織外籍師生共度佳節(jié),在情感交流中為他們植下南開之根。
用事業(yè)吸引人才、用平臺造就人才、用政策激勵人才、用環(huán)境凝聚人才,南開大學不斷以新思維、新理念、新舉措,詮釋著“人才強?!睉?zhàn)略,實現人才資源開發(fā)的跨越式發(fā)展,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