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上課,你準備好了嗎?


  新學期開始了,作為老師,除了精心設計每堂課的教案外,你還準備別的了嗎?
  小時候常聽老師說:知識是活的。當時以為老師說的“活”是“靈活”,指的是學習知識不要生吞活剝,運用知識不能機械僵化?,F(xiàn)在才突然明白,當初老師說的“活”并不單純指“靈活”,而是有更深的內(nèi)涵。無論哪種知識,無不凝聚著人類的情感和智慧。如果深層挖掘的話,其背后一定會有一段苦心探索的過程,或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曾經(jīng)有幾個人、幾十個人、甚至成百上千人,在幾年、幾十年、甚至千百年間為之魂牽夢縈。在其成為知識之后,準確地說是在成為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滋養(yǎng)人類的物質(zhì)和精神文明。因而,知識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課堂是傳承知識的場所和活動。教師在課堂上所傳授的不只是些以文字為載體、可以通過一張試卷評判的知識,應該把蘊藏在其中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從容雅致的生活情趣、和諧發(fā)展的生存意識、努力奮斗的進取精神等等這些滋養(yǎng)了人類文明幾千年的精華融入其中。教師上課是否充滿激情和熱情,學生是否為情所動,都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學習效果。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投入哪些感情呢?首先是激情。教育是激情飛揚的事業(yè),教學是激情涌蕩的過程,教師必須是富于激情的人。激情源于摯愛。對學生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讓教師激情勃發(fā)精神昂揚地走進教室。一個情緒低落走進教室的教師,會把沉悶傳染給學生,使整個課堂壓抑,學生思維壓抑,學習狀態(tài)壓抑;一個帶著激情走進教室的教師,會感染學生,讓課堂活躍,學生思維活躍,學習狀態(tài)活躍。其次,教師要把諸如友善、同情、堅忍等人類的高貴情感帶入課堂,讓學生感受人性的光輝、接受精神的洗禮,以此熏染其性情。決不能讓庸俗、鄙陋的情感在課堂上蔓延。
  教師不僅要投入感情,還要善于激發(fā)、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千萬不要以為學生只需要學習教材所承載的文字知識,要深入挖掘蘊涵于其中的豐富的人類情感,并以此感染熏陶學生的靈魂。不僅語文、歷史等人文學科帶有強烈的人類情感,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也蘊藏著豐富情感素材,教師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和一顆敏感的心,帶領學生在探索知識的同時來體驗情感,這樣的課堂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樂園。
  課程改革第一次從“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確立教學目標,就像鼎立之三足,不可或缺其一。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和教學目標的主要組成部分,情感在構建人性化課堂、實施人性化教學中的地位日趨顯著。身為人師,要真正意識到知識是有生命的,課堂是靈動的,教學是要投入感情的。
  課程改革對教育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其意義絕不僅僅是學生學習內(nèi)容的調(diào)整。教師的角色定位正在發(fā)生轉(zhuǎn)變,與之共生的師生關系面臨重建。新型師生關系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伴隨課程改革的推進而深入。
  “親其師,信其道”。因為喜歡某個教師而喜歡某個學科,因為反感某個教師而厭惡學習的現(xiàn)象在基礎教育各學習階段普遍存在。作為一名教師,即使學識淵博、工作努力,如果得不到學生的喜愛也很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教育學是關于人的科學,其真諦是謀求人的發(fā)展。把學生作為一種物化的教育對象,對其獨特的心理感受不給予必要關注的教學行為絕對不會有效,也不能達到高效。
  創(chuàng)建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必須做到兩點:尊重學生、尊重規(guī)律。
  愛是對人最高境界的尊重。教育是一項充滿人性關愛的事業(yè)。愛是教育的基礎,愛是教育的靈魂。教師要有一顆愛心———愛神圣的教育事業(yè)、愛每一個學生。
  愛的原則是:尊重學生權利,他們是有思想的人不是接受教化的容器;尊重學生人格,他們是平等的人而不是改造對象。要給學生:無條件的愛,師愛沒有任何功利和私欲;無差別的愛,學生是有差別的,但老師對學生的愛卻沒有絲毫差別;無期限的愛,為學生的一生著想。
  有的教師關愛學生,但學生就是“不買賬”,原因何在?教師不僅要尊重人,更要尊重規(guī)律。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活動安排甚至教師的著裝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尊重規(guī)律就是研究教育科學、科學組織教學,探索適合學生的教育。適合是最好的尊重,誰能找到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點、認知特點、個性特點的教育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誰就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課程改革對課堂最重要的影響是:學生的思考狀態(tài)、思考程度、思維能力得到空前的關注。思考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任何一種學習都必須建立在學習者深入思考的基礎上,這樣的學習才能成為有價值、有意義、有效的學習。教學過程沒有激發(fā)起思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進行深入的、全面地、獨特的思考,學習就只停留在記憶、背誦、模仿的膚淺的層面,沒有形成有效學習,沒有對學生原有知識結構造成沖擊、震撼甚至改變,所以學生印象不深、記憶不牢、運用不靈活。
  有些教師輕易地把責任歸結于:自己講得不清楚、學生學得不刻苦。于是從這兩方面入手,變本加厲地要求自己和學生———簡單的教師講授愈加淺嘗輒止,一味強化學生記憶;復雜的教師愈加“精雕細琢、鞭辟入里”,努力使學生、讓學生聽明白。其結果同樣是一個尷尬的局面:教師很辛苦,學生很輕松;教師很勤奮,學生很懶惰;教師很明白,學生很糊涂;課上很明白,下課就糊涂。原因何在?教師專注于知識的挖掘和詮釋,忽視對學生思考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講得越清楚,對學生的思維限制越多。久而久之,學生忘記思考、懶于思考甚至不會思考,把“上課”這個需要調(diào)動身體各種感知器官參與,特別是需要積極思考的主動的學習過程,看成只需要“帶著耳朵拿根筆”就能完成的被動“聽課”。因此評價課堂教學應當關注:學生思考沒有。
  激發(fā)引導學生思考,培養(yǎng)思考習慣是第一位的。傳授知識不如培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能力不如完善性格,完善性格當從養(yǎng)成習慣做起。一切思考源自疑問。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習慣要從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入手。引導學生: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鼓勵學生:勇敢地向教師、教材、專家、權威質(zhì)疑挑戰(zhàn)。有了疑問,自然要思考,有了思考,認識自然會全面深刻。思考源自人們對事物的個性化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習慣更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精神開始。不輕易否定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樹立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精神,深入思考,克服盲聽、盲信和盲從。要小心翼翼地像保護剛剛破土的嫩芽一樣保護學生心中萌生的問題意識,熱情地、毫不吝嗇地表揚和鼓勵那些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疑問或獨到見解的同學。長期堅持,就會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教師要善于從教學內(nèi)容中挖掘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思考。教師教學的藝術性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設問的技巧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的能力。教師精心設計情景、著力營造氛圍,帶領學生進入情景,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課堂提問是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的重要手段。有的教師在課堂開始的時候巧妙設問,帶領學生在思考狀態(tài)下進入學習;有的教師層層設問,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始終保持學習過程中的思考狀態(tài);有的教師在學習難點設問,指導學生深入研究;總之,優(yōu)秀的教師都是善于提問的教師。他們用課堂提問這種看似簡單的,同時也是被教師廣泛使用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加強交流與合作。課堂上,有時候?qū)W生思考了,因為沒有交流的時間和機會,只好把思考的結果悶在肚子里。一方面這樣會僵化學生思維,不能做到取長補短,學生無法發(fā)現(xiàn)自身思想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思維能力得不到發(fā)展提高;另一方面會讓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受挫,拒絕思考。因此,教師要合理安排課堂,給學生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不僅要實現(xiàn)師生間的交流,更要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使思考更加深入全面,學習才會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