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總是在淅淅瀝瀝的春雨中悄悄降臨,總是在日暖花開的春景中輕輕光顧。所以,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名詩流傳古今。
珍愛春天,是熱愛生活的一種執(zhí)著,是創(chuàng)造生活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對冬日嚴寒的掙脫和超越。但我們不能忘記冬天,冬天的寒冷對于世界是凈化、是考驗,也是積蓄與鋪墊。沒有堅冰,誰去認可紅梅的爛漫與堅貞?沒有白雪,誰去贊美青松的高潔與偉岸?沒有嚴寒,誰去仰視喬木的堅定與挺立?但這些似乎是哲學家的命題和詩人的想象。作為萬物一份子,我們熱愛春天出于自然,無需理由。
只有春天才是大眾的,才為偉人和凡人,詩人和農人,小孩和老人共同承認和贊美。誰不承認春天是美好的?詩人白居易有詩說:“遇物盡歡欣,愛春非獨我”。朱熹是有名的“老夫子”、理學家,但他面對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出了“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千古名詩。和尚是講究四大皆空、五蘊除盡、六根清凈的佛門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動“凡心”而贊美春天的美好與溫暖。唐朝的志南和尚就寫下了:“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溫暖詩句。在中國的古詩中,詩人們從各個角度歌唱春天、感懷春天,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美好的詩篇。
我們借助春天,品味春色,目送春鳥,沐浴春風,享受春景,感召人性,感受人生,感嘆世事,感恩生活?!伴|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如果說,這位生活在封建時代的青年女子面對迷人的大好春色僅僅發(fā)出了感嘆。那么,生活在現(xiàn)代的那位美國哲人桑塔耶那則采取了行動而甘愿成為春天的俘虜和仆從。這位先生長期在哈佛大學教書,50歲那年,春日的一天,一只知更鳥飛來,落在教室的窗臺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又一個春天的到來,心里為之一動。他回過頭來,向學生們說:非常抱歉,我與春天有個約會!于是,便沖出教室,開始了他云游歐洲大陸、與自然為伴、縱浪大化的后半生。
生命四季是我們每個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開啟人們的感情之源,心靈之泉。春光難永駐,有來必有去,誰也無力改變“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凄美結局。不管是落花有意,還是流水無情,都是表現(xiàn)了時間易逝、人生易老的自然規(guī)律。但是,我們相信:精神上的春天,意志里的春色,進取中的春光,奮斗中的春景,必將常駐有志者的歲月里!朋友們,讓我們張開雙臂,敞開胸懷,熱忱地擁抱這燦爛的春光吧!
祝天下相識或不相識的人們元旦快樂,春天幸福,萬事如意!
最近出了一本散文集,把書稿交給出版社之前,我細細研讀修正了一番??稍诰庉嫲褧逵旨幕匚倚薷臅r,我還是大吃一驚。厚厚的書稿里,每一頁都用紅筆標注出修改意見,從文字、語句到語法運用,以及段落、結構直至文章總體思想的把握都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心懷感激之余,我給責任編輯駱老師去電話表示感謝。駱老師淡淡地說,他是這本書的責任編輯,當然要負起責任。后來,這本書又經過三次修改,許多段落都在駱老師的指導下重寫,最終才獲得他的首肯。駱老師對待工作到了非常嚴苛的地步,菲林已經出好后,他發(fā)現(xiàn)其中一幅插圖有點問題,跟文章主旨有些不太相符,讓我聯(lián)系插圖作者修改。說實話,我當時比較為難,因為給我畫插圖的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老畫家,要讓他重畫我有點說不出口。可是駱老師一定要求這樣,并且已經通知印刷廠暫停了印刷工作。不得已,我只好聯(lián)系那位畫家重新畫了一幅,才算最后通過。這本書出來以后,見到的朋友們都說漂亮大氣。不管是編排還是版式,不管是文章內容還是裝幀設計都讓人耳目一新。我知道,這都是駱老師的功勞,是他對工作極度負責的結果。
在慶幸遇到如此負責的責任編輯之余,我突發(fā)感慨,如果在人的一生當中,多遇到幾位這樣的老師,對人生各個方面嚴格把關,那么人會少走多少彎路,少犯多少錯誤啊。人從呱呱墜地到學步行走,這時父母就是自己的責任編輯,他們?yōu)槌砷L負起了全部責任,付出了全部心血。一個孩子就是父母的一本書,他們會為這本書從內容到形式進行全盤掌控,這樣才能把握好人生的方向,為以后豐富多彩的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等到上學時,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那么所有的老師也都是自己人生的責任編輯,不但教授知識,更為成長的各方面負責。學生就是老師編輯的書,雖然內容不同,獲得的反響也不一樣,但責任編輯的那份責任卻是相同的。待到走出校門,進入社會,那么朋友、同事、領導,甚至結婚以后的配偶、子女也都是自己人生的責任編輯,他們有期望有要求,那就是責任,就是糾正前進路上少犯錯誤的標桿。
當然,渴望得到好編輯的同時,我們每個人也是別人的責任編輯。只有對別人關心、愛護才能會有嚴格要求,只有對別人嚴格要求,才能讓他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才能使他們越來越接近成功的目標。只有這樣,人生這本書才能多姿多彩,才能獲得讀者的認可與歡迎,也才是作者與編輯共同取得的成功。
周日,帶著老婆孩子去爬山,山間桔樹上掛滿了黃橙橙的橘子,果園里不時飄來農人的歡笑聲,他們背著竹簍,爬上桔樹正忙著摘橘子,樹下滾圓的橘子堆得像小山,望著一片豐收的景象,我不由地想起了小時候跟隨父母摘橘子的情景。
那時,我家在農村,山地只適合種桔樹,十多畝桔樹全是生產隊的共同財產。記憶中,每到摘橘子的季節(jié),家家戶戶就像過節(jié)似的,相邀著上山。男人背著竹簍,女人提著茶壺茶碗,孩子們一路嚷著叫著,跟在后面。到了桔林,男人們三兩下就爬到樹上,女人們把竹簍遞上去,男人們接了,用繩子把簍子捆扎在樹上,然后采摘著高處的橘子,女人和孩子則采著低矮處的橘子。
每回跟隨父母去摘橘子,父親總怕我誤了學業(yè),臨近中午,吃過自帶的饅頭、咸菜,父親總悄悄地讓我回家溫席功課,每次,我都撅著小嘴,老不高興,父親就板著臉對我說:“你不會讀書,就跳不出山里。”我只得乖乖就范,回去讀我的書。
為了能乘著摘橘子時多玩會,后來,我心生一計,每回去都把書也帶去,每當父親要讓回家看書時,我就從布袋里掏出書來,坐在金黃色的橘子堆旁,開始看我的書。看累了,就幫父母摘下橘子,一天的時光就在桔林間,在農人們的歡笑聲中,在濃濃的書香里,溫馨地過去。
后來,我考上了大學,跳出了農門,總算遂了父愿。大二那年的一個冬季,我回鄉(xiāng)看望父母,正趕上摘橘子。此時,桔子樹已承包到戶,父母分了好大一片桔林,我自告奮勇要爬上樹去摘橘子,被父親一把拉了下來。
“你從小我就沒讓你上過樹,這樣的粗活,還是我來干快些?!备赣H一邊說,一邊已麻利地上了樹頭,拗不過父親,我只得站在樹下,摘低矮處的橘子。金色的陽光,透過茂密的桔林,灑下一片溫暖。我站在樹下,看著父親古銅色的臉龐上布滿了道道皺紋,青筋畢露的大手是那么有力……猛然間,我的眼角濕潤了。
如今,我已在城里賣了房,故鄉(xiāng)的那片桔林也已變成了高樓大廈,然而,與父母摘橘子的情景卻長久地留在我的記憶深處,時時溫暖著我的心房。
帶著幾分愜意的心情,我同諸君一同前往流杯池。聽說流杯池始建于北宋元符元年,大書法家黃庭堅居戎州時,開石而作,取其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流觴曲水”
之意而建,故取名流杯池。
我與諸君來到江北公園門前,我便被眼前的景色所深深吸引,內心頓生寧靜。進入公園大門,諸君走于前,我一人獨自放慢腳步,在曲徑通幽的小徑上緩緩而行,小徑兩旁樹蔭交錯,蓊蓊郁郁,偶爾可見一點小黃花,它那害羞的小樣,似乎生怕被人看見,可愛極了。躲藏于樹叢中的鳥兒,也時常向游人展現(xiàn)他們天籟般的歌聲,似乎還很得意,嘰嘰喳喳叫個不停,漫步于這清幽靜謐的小徑上,聞著鳥語,嗅著花香,這十足是一種喧市中人難得的生活體驗。
我的內心也伴隨著鳥語花香、流水聲漸漸的顯得更加寧靜了。石山的另一側有碑立于道上,但有些文字歷經歲月風霜的洗禮已變得模糊不清了,雖讓人感覺遺憾,卻不讓人感覺悲涼,讓人思索前人的妙筆,遐想非非,正如有一句話,殘缺也是一種美。石壁上最醒目的兩個字是“佛”與“量”,此處意境與佛教向往的禪道甚是接近,悟性是尋求人與自然的心息相通,返璞歸真,回歸生命本初,遠離世俗紅塵的煩惱。“量”,度量,有容乃大之意,人應該學學自然,能包容天下的事物,佛家言:度量別人,其實便是對人、對事、對物的一種處事態(tài)度。難怪,古時文人墨客無不向往追求悟道于禪意,因為他們在尋求讓心靈變得更加的廣闊,更加的寧靜,達到物我交融、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心境。
流杯池周圍由涪翁亭,涪翁樓,三谷祠,吊黃樓等組成。諸君甚游高興,或三五個人、四五成群地到公園各景處去閑情或雅致了。此時,我感覺自己似乎化成山間的一縷微風,輕盈盈、纖遐遐地任其飛揚,去親、去聞、去聽山間的一花、一草、一木、一水。
我獨自穿過一條幽僻的小徑,眼前一片豁然開朗,山間碧湖,荷塘秀色,如同朱自清先生筆下《荷塘月色》般的寧靜,心中油然地泛起片片漣漪。涪翁先生的像便座落于蓮池旁,他身著便裝,手持書卷,靜靜地坐在石凳上,沉思著,似乎在追問一個穿越千古的話題,我不得而知。我靜坐其旁,望著池中白鶴戲水和碧水中魚兒歡快的身影,我輕輕地閉上眼,那“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的景像在心中一一呈現(xiàn),我似乎漸漸地明白了涪翁先生思考的內容,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心靈的和諧。在今物欲橫流、喧囂繁雜的社會,看看自認為高貴的我們,靈長類中的精靈做了些什么,污水橫流,廢棄上青天,用一支獵槍追著鳥兒、獅子……滿天跑。精靈們難道不累嗎?精靈輕輕地來到人世,也應輕輕地離開人世,在人世做短暫的停留,也應該為其身后留下一片云彩??刹灰p輕的來,渾渾噩噩的去,為身后留下一片“墳彩”,這樣難免太殘忍。精靈是自然地心靈,精靈內心深處最純真的那片自然,應該是精靈們追尋的歸宿吧。
沉思中的我心情也漸開漸朗,我起身向涪翁先生的像道別,我登上了涪翁亭,亭間飛檐翹角,琉璃碧瓦,古樸雅致,居高臨下,青山綠水,盡收眼底,北望長江,波濤滾滾,有大江東去之氣勢,甚是壯觀。此刻我最迫不及待的是去瀏覽流杯池了。
流杯池便自涪翁亭下邊,在涪翁亭上已聽見池水潺潺流動的聲音。我沿著青石板緩步而下,峽谷如同刀辟斧砍開似地,兩側懸壁極為壯觀,壁上有巨石嵖峨,儼然有“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之勢。絕壁之上書寫有文學大家的墨跡“朋壁高飛”,四字將流杯池的意境形象的概括了。抬頭仰望,天空成了一線,如同一條雪白的銀河從頭上流過,與谷底中的流水交相呼應。絕壁上生長有兩株古榕樹,盤根錯節(jié),枝干如虬,綠葉婆娑,涼風撩弄,葉兒便沙沙作響,似乎與流水合奏一曲高山流水。谷底石縫中有清泉緩緩流出,悄無聲息地順著“流觴曲水”水槽流淌,在那曲折了又曲折的水槽中徘徊、流淌,如笛聲般婉轉優(yōu)雅,又如柳枝般柔和舒緩,如詩如畫地出現(xiàn)在那谷底一線天,短暫的停留后,便又悄悄的流入另一側的石縫中躲藏了起來。這石縫中的精靈淘氣又可愛,似乎很喜歡同游人捉迷藏。
往往古人登山游水都有所得,天地之大,包羅萬物,有所思便有所得。臨池而思,情之所動;臨池而想,淡之從容。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不縱情于山水,忘煩于山水。在品味山山水水中,讓疲憊的心靈得到洗滌與凈化。
涪翁貶居戎州是失意。然而,他卻登山開石,造流觴曲水,與文人墨客縱情于山間溪水,暢敘幽情,觀宇宙之大,察看人生之無窮,在詩酒山水間尋求心靈的寧靜,靜應該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靜有物之靜、心靈之靜、失意之靜、權貴之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可謂乎。涪翁失意卻灑脫豁達,仕途坎坷卻又造福一方,這種心境非有寧靜之道是不可達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中國人的山水情節(jié)是尋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山水是有魂的,在青山綠水間,你能感悟到生命的勃發(fā)與渺小,你能洞察到人生與現(xiàn)實的差異,人生如流水:流淌徘徊又流淌;人生如磐石:堅毅又剛強。流水遇石,迂回而流,丈夫處世也應該能屈能伸。區(qū)直流淌的水,不是最美,曲折蜿蜒流淌的水才是最美。
人生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