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海大周邊的小吃
在離開學校許多年以后,也許是因為從事其它的行當而謀生,在大學里讀書時的專業(yè)課程都差不多忘記了,或許因為生計而四處奔波,當年用過的教材也都丟得差不多了,不過“烙印”在學生身上的大學文化卻仍然得以保留下來,其中有些甚至會被我們傳承下去。有時,我們會從周圍的同事的言談、舉止,以及待人處事的風格中猜測出來某人當年曾在哪一所大學就讀,也許這就是原因之一。對許多曾經(jīng)在大學乃至其它專業(yè)類型的學校中讀過書的人而言,當年學校的食堂的伙食情況、就餐的習俗和規(guī)則等等在畢業(yè)的很多年之后仍然會留在自己對學校的記憶之中,畢竟求學時的生活對大多數(shù)人來講比較清苦,有時一頓佳肴竟會令人在多少年之后依然回味不已。
在我的一生中曾經(jīng)有兩次在青島讀書和工作的經(jīng)歷,第一次是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的早期 (1982-1985),第二次是上個世紀的90年代(1990-1999),前后加起來斷斷續(xù)續(xù)竟有十多年。
1982年的春季,我來到位于青島的山東海洋學院讀研究生的時候,正值國民經(jīng)濟實行改革開放的初期,生活物資的供應尚不怎么充裕。那時,學校的伙食還屬于定量制,每個人按月會有為數(shù)不多的細糧(注:包括大米和白面),占30%左右;其余的是粗糧,以玉米面和其它的雜糧為主。當時的學生食堂環(huán)境較差,就餐的桌、凳都是磚砌的,有些破損了尚得不到修理;水池的附近常常是污水囤積、剩飯菜得不到及時的清理;學生們打飯和就餐的秩序也較差,甚至出現(xiàn)斗毆的情況,令人瞠目。因為伙食比較差、食堂的開飯時間又很短,上午第四節(jié)課的時候,許多的學生盼著教師早一點下課,不然去晚了食堂中就沒有了熱飯或者可口的菜肴。研究生被允許在教工的食堂用餐,伙食也稍好一些,但是飲食的衛(wèi)生仍然不容樂觀;我記得自己在那幾年中從食堂打到的菜中吃出過火柴棍、小釘子、煙頭、甚至鞋掌的碎片。同樣的,讀書稍微用一些功去晚了,即便是教工食堂也不會留有比較可口的熱飯菜。
那段時間,如果趕不上食堂的開飯時間就不得不到校外用餐。我常去的地方,是位于魚山校區(qū)附近的一個小飯店,就在龍口路上的郵電局的旁邊,有時周末“打牙祭”也到哪里去。回想起來,那飯店的門臉不大,也就是兩間屋子,里面供應家常烙餅、小米稀飯,還有一些簡單的炒菜等等,我記得那里的咸菜味道也很不錯。那小飯店的老板娘是一位典型的中年膠東婦女,短發(fā)、個子不高、紅紅的臉龐,做事風風火火很麻利。我常常會要一份烙餅、一碗粥,再加上一份咸菜,一頓飯大約人民幣3-4角錢左右,味道卻很是可口。偶爾,也會要一份炒菜,另加2-3角錢。有時,也會在龍口路郵局旁邊的菜店買一點海產(chǎn)品 (例如:用石花菜做的涼粉或者蛤蜊等),那時候一元人民幣大約可以買7-8斤蛤蜊,然后在實驗室或宿舍中偷著用電爐煮一煮,就算是很奢侈的生活了;不過,這種事情常常發(fā)生在有朋友來訪或者同學聚會的時候。我最近又到那里去了一次,整片的建筑都被拆掉了,正在被改造成為附近一家四星級酒店的停車場,面目全非。
我第二次到青島來時正值是1990年的秋季,彼時山東海洋學院已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那時,我雖已成家,但夫妻兩人的工作天各一方,聚少離多,更多的時間我依舊是在學校的食堂中就餐。我回國時,位于龍口路上的那個小飯店已經(jīng)不在了,改成了一間雜貨商店。遇到教學或?qū)嶒灩ぷ髅?,趕不上食堂的開飯時間,我會與同事們到位于大學路靠近與龍口路交叉處旁邊的一家小店去吃水餃。那飯店是用兩間簡易鐵皮板房改成的,現(xiàn)在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工商銀行的辦公機構(gòu)。小店中的設施雖然簡陋,但水餃很是可口,餡兒很軟,面皮也?。焕习迥镌诮o客人上餃子的時候,常常會送上一碗餃子湯,令人感到內(nèi)心暖暖的。中午時分,旁邊中學的學生也到這里用餐,若趕的不巧,小店中擠得滿滿的,找個位置坐下都困難。客人坐在小店中一邊吃餃子,一邊可以看到整個水餃的制做過程。飯?zhí)弥凶鏊湹呐兯坪踉谌魏螘r候不著急,一邊包著餃子一邊聊著天,全不介意外邊究竟有多少客人等著吃飯。每當包好的餃子裝滿了用高粱秸做的大托盤(注:又稱蓖簾)時,旁邊的一個女孩子就把它們一古腦兒地下進一口為蒸汽籠罩的大鐵鍋中,里面開水沸騰;接著,一盤盤冒著熱氣、白花花、圓滾滾的餃子就被端到了翹首以盼的食客面前。我記得那里的韭菜和肉餡的水餃4-8元/斤,回國后的頭幾年,我一頓可以吃半斤。
不知在什么時候,那間餃子店不見了蹤影,于是大學路與龍口路的交叉口變得安靜和冷清了許多。幾年后,我的家搬到了距齊東路商業(yè)網(wǎng)點比較近的地方,周末或在食堂趕不上午飯的時候就到那里用餐。在萊蕪二路和信號山路交叉的地方,拐角上有一間門臉不大的爐包店,里面是一戶很樸實的人家,像是從農(nóng)村來的。婆婆和媳婦在小店的里面包爐包,女兒(即:小姑)在靠近門口的地方烤爐包,公公在一旁打下手,一家人話語不多,但很友善。除了賣爐包之外,小店里有時也可以買到一些時令的蔬菜。我通常在那里要一份大約10個爐包(注:爐包的價格是3個/元)和一碗米粥,每當爐包揭鍋時,一股香氣撲面而來,令人口水下咽。后來,那家的女兒大約是出嫁了,改成媳婦兒烤爐包。吃午飯時,偶遇那戶人家的孫子放學回家,抱著母親喊餓,那媳婦便從鍋里盛一碗爐包給孩子吃,一家人其樂融融,令人羨慕。有時,見到過路和打工的人駐足小店,兩三個人圍著桌子坐了,要一大盤爐包,就著一碗白開水狼吞虎咽。再后來,那家小店不再做爐包了,而改成賣蔬菜和副食品,不知何故;我私下里猜想大約是因為更換了主人。
我離開海洋大學以后,偶去青島出差,若有機會時便會回到當年生活過的地方看看,已是時過境遷。夜深人靜的時分,一個人沿著那些小街慢慢地踱步,昏黃的路燈下身后拖著長長的影子?;叵胫约鹤x書的時候和工作之初在海大所受文化的影響,隨著歲月的流逝倍感溫馨,有些往事在頭腦中竟愈加清晰起來,遂寫下了上面的文字。
?。ㄗ髡呦滴倚?985屆畢業(yè)研究生,曾在我?;瘜W化工學院任教近十年,現(xiàn)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