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我們是蹉跎的一代,大學時讀書是“惡補”


  人們讀書主要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個人喜好,另一個則應對社會需求。身為現(xiàn)代人的我們常因后者敵過前者而讀書。
  我們上大學時,讀書的熱情是不需要老師調動的,大多數(shù)同學都瘋狂讀書。這并不是說我自己如何自覺,也不是我們那一代人就比現(xiàn)在的學生如何優(yōu)秀,而是,我們處于一個精神相對匱乏的年代,對精神的渴求自然就強烈得多。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有一篇小說《象棋的故事》,小說主人公B博士在二戰(zhàn)時被納粹單獨囚禁,長期不能與外界接觸,使他急切想得到一本書。一次提審時冒著危險偷了納粹軍官衣袋里的一本書?;氐嚼畏科炔患按蜷_一看竟然是一本棋譜,大失所望,因為他根本不懂棋藝。但那畢竟是一本書,他只好把那本棋譜反復琢磨,自己與自己對弈,后來他竟然可以戰(zhàn)勝世界象棋冠軍。我們只總結它的一個方面,就是揭示了一個道理:人與動物不同,人本能上就需要不斷吸納外界新的精神信息,而我們青春時代的文革十年,知識荒蕪,人的精神普遍處于一種饑餓狀態(tài),所以,文革一結束,全國人都撲向知識和書本,也是自然的。
  我上大學時,只要聽說新華書店進了新書,天沒亮,市民、學生便會排著長隊去搶購?,F(xiàn)在說來比較搞笑,當時人們買書,幾乎就像那個B博士偷書一樣,根本不加選擇,不管是數(shù)學、哲學、歷史、文學、外語詞典,反正只要是書,見什么買什么。當時人們都沒多少錢,但書也便宜,而且書真的少得可憐,所以胡亂搶購。
  我是初中畢業(yè)后當了整整十年農民考上大學的。同學中有的當了十幾年教師,多數(shù)是城里知青,城里的教育怎么說也比農村的要好得多,所以上學后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讀過的書,簡直就是皮毛,人家說起什么書來,聽著都像是天方夜譚,很沒面子。于是就只好惡補。只要老師講課時提到的,能找到的,就拼命讀。惡補自己欠缺的知識面,惡補十年來的知識空缺。當時學校圖書館書的藏書量有限,借書不易。經濟緊張的學生也沒有多少余錢滿足買書需求。我和同學們都用一個“笨”辦法進行知識結構欠缺的“惡補”,那就是抄書。拿來就抄,我抄過汪靜之的《蕙的風》、《天安門詩抄》,抄過鄭義的小說《楓》,1979年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大討論的重點報刊文章都抄過……又因為想到畢業(yè)后,要回鄉(xiāng)下工作,與外國文學方面的知識很難再有接觸的機會,讀過的外國文學名著,我都堅持寫讀書筆記。 (沈亞 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