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橋">
電子報
電子報

“東晉風流”《伯遠帖》
□吳一橋





  《伯遠帖》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珣的傳世之作。乾隆皇帝曾收藏了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及王珣《伯遠帖》三件稀世之寶,命人把這三件墨跡和歷朝書法家共134人的各種書跡刻在495塊富陽石上,取名為三希堂法帖。在三希堂法帖最珍貴的這三件作品中,《快雪時晴帖》是唐代摹本,《中秋帖》是宋代米芾的臨本,惟有王珣寫的《伯遠帖》才是東晉真跡。
  王珣是山東省臨沂人。他出生在一個幾代都精于書法的名門望族。祖父王導、父親王洽均擅長書法,弟弟王珉也是有名的書法家。王珣受家庭影響,在書法上很有造詣。
  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后,陽光暖暖地照耀著大地,遠處傳來鳥兒清脆的啼叫聲,王珣獨坐在窗前,想給遠方的朋友寫封信,于是興筆疾書,任筆墨汩汩流淌……這封信便成了他的傳世之作———《伯遠帖》。
  縱觀此帖,用筆挺拔,鋒棱畢現(xiàn),筆畫之間多有停頓,較多地體現(xiàn)了楷書用筆的嚴謹性。結體疏而寬,又略含隸書韻味。章法自然流暢,毫無做作之感。其書寫過程是漫不經(jīng)心的,因而節(jié)奏有快有慢,如開頭幾字用筆較重,線條粗壯,書寫速度較慢,寫到激動時,又妙筆相連。難怪明朝書法家董其昌在《畫禪寶隨筆》中如此評價《伯遠帖》:“瀟灑古淡,東晉風流,宛然在眼?!?br>  被董其昌譽為“東晉風流”的《伯遠帖》,在1914年被光緒皇帝的妃子瑾太妃偷盜出宮,后來賣給北平四大收藏家之一郭葆昌。北平淪陷時,一日日本鬼子突然包圍郭家,恰巧郭葆昌出門訪友。這時被困在家里的只有郭葆昌的四女兒郭芋姨。她裝作清倒垃圾,將《伯遠帖》用破紙包好,在上面撒上煤灰及菜葉之類的臟東西,巧妙瞞過了日本鬼子的檢查,將它倒入位于胡同東頭的垃圾桶里,此后被扮成撿破爛的郭家親戚何敦仁取走。
  1949年,郭葆昌的子女將這件作品以80萬港幣押給英國一家銀行。1958年押期到了卻無錢贖回。周恩來總理得知這個消息,迅速批示有關部門撥巨款收回這件國寶。其時主持國家文物局工作的鄭振鐸,委派文物鑒藏家徐森玉先生主持此事,終于使這件流傳千年的國寶完璧歸趙?,F(xiàn)在,《伯遠帖》被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