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塑造健全個性,要高分亦要高能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類似案例中的情況,這些人學習成績很好,很有才華,但是好運卻總是與他們失之交臂,在生活中也常常處處碰壁。是他們運氣不好,天生倒霉嗎?仔細分析,其實不然。
  從小,我們就被家長和老師灌輸這樣的觀念:好好學習,長大才能有出息!以至于在大學以前的學習生涯中,幾乎學習成績就是一切,學習成績可以決定一切,只要你學習成績好,便可以獲得很多機會,父母會很疼愛你,老師會很照顧你、肯定你。成績好的學生是老師和父母、親戚朋友的寵兒。但是到了大學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涯中,不再是完全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來評判一個人,而是要看一個人的方方面面。將來走進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左右自己人生道路的也往往不是智商。很多家長,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都不明白,對于一個人的發(fā)展而言,對于他的生活,他的幸福而言,是否有個良好的個性要比是否高智商重要得多。健康完善的個性不僅能讓我們的生活、工作舒適順暢,更是我們事業(yè)成功的必要條件。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案例中表妹的個性是不太完善的,或者說是在某些方面存在著缺陷。她們忽略現(xiàn)實世界的規(guī)則,讓人很難與之合作。
  首先,她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從他人的角度看事物。比如案例中的表妹,她們從年齡上已經(jīng)是成年人,實際上卻仍是被寵壞了的孩子。孩子心理世界的中心就是自我,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父母未能恰當?shù)慕逃?,兒童就很難意識到他人的需要,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事物,無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長大以后不會共情,不能體察到別人的感受和意愿。當一個人僅僅關(guān)注自己的意愿時,社會的看法幾乎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在表妹眼中,外界給她的信息都是沒有意義的,比如老板交代“打車過去,坐公交車回來”對她來講根本是個無效信息。由于考慮不到對方的需求,沒能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她不能將信息整合,從而做出恰當?shù)男袆印?br>  其次,她們?nèi)狈Ρ匾纳鐣煌WR。由于過分關(guān)注學習,忽略了個性的其他方面的發(fā)展,比如人際交往、溝通等技能。在她們的成長過程中,外界的評價逐漸內(nèi)化成自己的標準,即只要學習好就可以了,其他都是不重要的。所以,在生活中也不會去觀察、去學習各種與人相處、待人接物的技能。人是群居的動物,我們需要與人打交道,那么很多的社會規(guī)則就需要學習,這樣你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才能溝通順暢,我們在一個平臺上溝通,用的是大致相似的溝通和理解的規(guī)則。否則就只能是雞同鴨講,出現(xiàn)溝通障礙。案例中的表妹,就是明顯缺乏這方面的技能。
  第三,缺乏自我省察,阻礙自我成長。像案例中的表妹,如果在生活中碰壁以后能夠及時總結(jié)反思,找出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里,也不至于屢次失敗。雖然個性有先天的因素,但是后天培養(yǎng)還是很重要的,我們正是在不斷經(jīng)歷、不斷體驗、不斷思考和不斷改進中逐步完善我們的個性,提升我們的人格魅力的。生活需要有心,除了用眼睛看還要用心去體會。而這,都需要自己去嘗試和提升。沒有人會為你的行為負責,像案例中的表妹,這些人不懂得負責任,不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都已經(jīng)是成年人了,還在埋怨“你們?yōu)槭裁床唤涛摇?,心理年齡之低可見一斑。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她們變成了這樣呢?主要是家庭早期教育出現(xiàn)了偏差。如前面案例所說,這樣的人智商很高,即很聰明,那么從小就會在學習方面表現(xiàn)很突出,由于父母教育不當,不斷強化她們這方面(學習)的能力發(fā)展,忽略了對孩子個性的培養(yǎng)。潛移默化中孩子也會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了,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一切東西。所以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活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里,固守自己的人生信條,很難體察周圍的情況變化。所以,家長首先要調(diào)整教育理念,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她們多角度多標準地看待問題的能力,打破以自我為中心,單一標準看待問題的習慣。其次,父母的過度保護也會剝奪很多子女自我成長的機會。由于現(xiàn)在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受到悉心的照顧,很多東西用不著與別人分享、競爭,“萬般寵愛于一身”,這樣,孩子就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自覺的養(yǎng)成自我中心的人格特征。當她們走進學校、踏入社會就很自然地會把這種自我中心的特征帶到學校和社會中,不能去體察別人的需要和感受。
  那么,對于已經(jīng)形成這樣個性的人應該怎樣調(diào)整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促進自身的發(fā)展呢?
  首先,要對自己有個全面、客觀的認識。對于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能有個清晰認識。對于優(yōu)勢,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對于不能改變的缺陷,坦然接受,對于能改變的,要想辦法去彌補。也就是說首先要在頭腦中有意識地去管理和塑造自己的個性,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推卸責任。
  其次,針對類似案例中的情況,要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對他人情感、意愿等的體察能力,遇事多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學會換位思考。自我中心的人,大多從自己的經(jīng)驗和觀點去認識和解決問題,似乎自己的認識和態(tài)度就是他人的認識和態(tài)度。所以,要打破這種思維的慣性,多從他人的角度出發(fā),看看別人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自己投射別人的需要。比如表妹認為學習成績好,導師就會選擇自己,而導師并不一定會這樣想。人際交往中有一個原則是互利原則,建立好的人際關(guān)系離不開互利互助,互利互助可表現(xiàn)為人際關(guān)系的相互依存,通過對物情的交換而使各自的需要得到滿足,如果交往雙方都能獲得滿足,其關(guān)系才會繼續(xù)發(fā)展。要滿足這個原則,首要的一點就是了解別人的需要,在生活中,可以多觀察別人,多與人交流。另外要學會動態(tài)地看待問題,人在變,其需要也在改變,中學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和需要和大學教師不同,老板的需要和老師的需要又不同。要從他人的角度出發(fā),了解他人的需要,究竟導師喜歡什么樣的學生?老板要“打車過去,坐公交車回來”究竟是為什么?多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不至于屢次犯同樣的錯誤。
  總之,一個人的成功和發(fā)展離不開完善的個性,高智商并不是開啟一切成功之門的“金鑰匙”。如果我們已經(jīng)有了很好的智力基礎,那就不要在看似無關(guān)緊要的性格特點上摔跤。在生活中不斷塑造和完善自己的個性,給自己的發(fā)展插上一對翅膀,讓自己飛的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