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武陵山區(qū)又一“峰”———記我校哲學研究所所長、哲學學科帶頭人易小明教授





  學術之路是清貧而寂寞的,20多年來,經(jīng)過他的思維耙耕過的學術領域里根枝清晰,一路疏朗,一路芬芳,而他在現(xiàn)實生活里卻一路艱辛,一路寂寞。及至中年,當他站在生活里回首,常常笑嘆青春已然逝去,而自己竟還不知個中滋味。不過,他的學術原野上卻早已碩果累累。至2010年,已主持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且結題均被評為優(yōu)秀,由此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通報我校進行表彰,還主持中國博士后基金課題1項,省級課題11項。在《哲學研究》等重要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130余篇,60余篇被權威刊物轉載或摘錄,11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著有《社會差異研究》、《文化差異與社會和諧》等著作4部,執(zhí)行主編《湘西文化大辭典》。獲省部級科研獎勵6項。他就是我校哲學研究所所長、哲學學科帶頭人易小明教授。
  易小明,1965年3月出生于湖南龍山縣洛塔鄉(xiāng)一個普通土家族家庭,兄妹7人,排行老六。性格深受父親影響,自小倔強自強,酷愛自由,追求平等。洛塔多山,人們生活艱苦,他小時家貧讀不起書,15歲時便入煤窯挖煤掙學費,深感人生之悲憫。
  1984年考入湖南吉首大學中文系,通過邏輯學課程對哲學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嘗試運用哲學思維探究現(xiàn)實差異之根源,畢業(yè)論文《差異與善的起源》得到指導老師高度肯定,信心大增,決定從事差異研究。
  1988年畢業(yè)留校于學報編輯部工作,1992年到鳳凰縣柳薄鄉(xiāng)參加農(nóng)村社教,期間系統(tǒng)閱讀馬恩選集,醞釀申報《差異與共同富裕的哲學思考》課題,得到著名倫理學家唐凱麟先生的鼓勵和指導,1993年獲得湖南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立項。
  1993年7月,第一篇關于差異研究的論文《人的差異與共同富?!吩诤诵钠诳?《社會科學》發(fā)表,從此,他便一頭闖進差異研究的荒野,在那里安營扎寨,建城筑堡,獨自將一面書寫著“差異”的大旗在學術界高高擎起。
  在人煙稀少的學術荒地里他一路躬耕,對“差異”作出了自己的明確界定,并令人信服地論證了差異是事物固有的存在狀態(tài),矛盾只是差異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他還從政治、歷史、階級、人的本質、道德、心理等諸多方面對差異進行了多方位、多層次的研究,提出了許多創(chuàng)新觀點。如他提出人是類、群體、個體三重存在的統(tǒng)一,社會發(fā)展是人類由類束縛經(jīng)群體中介而達個體自由的分化和個體向群體和類歸附兩者相向而行并不斷走向三者和諧統(tǒng)一的過程;人的類本質、群體本質對應著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形式,人的個體本質對應著生產(chǎn)資料個人私有制形式,公有制和私有制均有人性之根基;公平和效率關系問題實質上是人之同一性與差異性關系在人類社會中的動態(tài)發(fā)展等等。這些學術觀點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引起學界同行的驚詫和側目。
  作為一個學者,他認為必須具備 “扎實的基礎知識、科學的思維方法、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作學問必須在勤奮的同時追求思維的精進,他這樣要求他的學生,自己也在這種勤奮和精進中不斷淬煉自己的思維,他認為他在35歲左右完成了思維的蛻變,思維開始變得成熟有力。
  他在學術上一直堅持理論研究必須從人之存在的根基處著手,必須具有觀照實踐之指向,因此,他的學術成果往往具有強勁的現(xiàn)實穿透力,格外引人注目。如論文《差異與共同富裕的哲學思考》觀點被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引用,并獲湖南省優(yōu)秀社科課題成果一等獎;論文《論差異性正義與同一性正義》發(fā)表在《哲學研究》2006年第8期,被多次引用,并于2007年獲得湖南省第九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專著《社會差異研究》一書出版后,《光明日報》、《哲學動態(tài)》、《博覽群書》、《中國大陸研究通訊》(臺灣)等紛紛發(fā)表書評予以高度評價;《文化差異與社會和諧》一書由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贊助出版,上市一月便銷售一空,并于2009年獲得湖南省第十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有關人的三重屬性研究的系列論文如 《人的三重屬性的生成樣態(tài)》、《人的三重屬性的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人的三重屬性與生產(chǎn)資料所有制變革》等10余篇,觀點多次被引用,并被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等收錄為重點閱讀文章;論文“人的三重屬性與社會正義研究”得到德國著名倫理學家、生態(tài)倫理研究協(xié)會副主席底特本巴赫的高度評價,認為是一種角度新穎且富有說服力的研究。
  由于研究成果突出,1996年破格晉升副研究員,2000年破格晉升研究員,成為當時吉首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之一。2002年被評為湖南省首屆青年社會科學家。2005年入選湖南省學科帶頭人。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2009年被評聘為中南大學“升華學者”、博士生導師,成為該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升華學者”第一人。
  在向學術的荒原不斷掘進的同時,他在學業(yè)的道路上也一直孜孜以求,奮進不已。1994、1995年先后于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進修倫理學、宗教哲學;1997至1999年于湖南師范大學倫理學碩士研究生班學習;2000至2003年于湖南師范大學倫理學研究所師從唐凱麟教授學習,獲博士學位;2004年作為教育部公派高級訪問學者留學德國;2005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師從李德順教授,并于2008年出站。長年以來,他一直堅持每天至少6個小時的學習和寫作。
  在工作上,他同樣精益求精,同樣出色。在學科建設方面, 2001年主持組建倫理學科,成立倫理學研究所,2003年獲得倫理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得哲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主持的“差異與和諧社會研究中心”獲批為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并于2009年評估為優(yōu)秀,2010年5月,湖南省委宣傳部將 “差異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增列為重點研究基地,吉首大學哲學學科在省內同類學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學報工作方面,自1988年以來一直在吉首大學學報編輯部工作,任學報主任10余年,將學報由原來的季刊發(fā)展為雙月刊,連續(xù)5年獲得全國學報百強,轉載率在全國學報類排名29位,并于2008年進入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他在吉首大學土生土長,早已對家鄉(xiāng)的母校產(chǎn)生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愫,盡管有不少“大地方”給他開出了非常優(yōu)厚的條件誠摯邀請,但他都一一婉拒,他的內心一直有一個愿望,那就是想盡己所能,讓母校變得強大。
  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來自大山深處,秉承山之靈氣,學術中的他如山一般倔強,山一般執(zhí)著,生活中的他又如山一般直爽,山一般真誠。他,已然屹立成武陵山區(qū)又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