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與“出口”
———寄語2011級新同學學生記者 徐博
675萬,這不是世界上任何一個中小國家的人口數(shù),更不是中國一個百萬大省的人口數(shù)。675萬是2011年我國高校即將入學報到的大學新生人數(shù)。
種種跡象也表明,這只“百萬大軍”帶著愿景和家人的期許,帶著個性、張揚、創(chuàng)新、90后、未來中國50年的新形象等眾標簽來到了大學—一個被稱為象牙塔的地方。而“高校們”也用這個時代特有的方式歡迎他們,無論是南理工校長的“Hold住大學四年時光”,還是各高校迎新標語上的“咆哮體”、“凡客體”、“淘寶體”,甚至是華中師大延續(xù)了六年為新生家長打地鋪的“光榮”傳統(tǒng)。這些或雷人,或創(chuàng)新,或親民,或感動的方式無不在向我們宣布,他們像當初他們的師哥師姐們一樣正在走進自己的大學生活。
隨著高考錄取率和招生人數(shù)記錄的不斷刷新,這些年,上大學已經(jīng)不是一個普通家庭孩子的夢想了,大學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口中的類似于圣壇的地方,逐漸變成了一個受教育的孩子必須歷經(jīng)的地方。設想一下你是一位2011屆新生,在你四年的大學生活中有675萬同級生跟在同一空間學習、生活,除去四年中那些因為退學等種原因掉隊的伙伴們,四年后還會有近650萬人和你一起走出大學校門。所以,看似越加公平,民主的大學錄取的背后,四年中的競爭只會在同一起跑線上變得更加激烈。
盡管內(nèi)地高等教育被各界評論家們批的“體無完膚”,“漏洞百出”,甚至在近十五年內(nèi)國家在“985”工程上砸了近2000億依然砸不出一所一流大學來。而你作為一名新生就這樣在聽著各高校中學姐學長們的抱怨,吶喊中憑著自己的的汗水和努力來到這個眾矢之的。為什么?因為你相信,這個地方依然是自己的夢想之地,只有自己去體驗才知道其中的“秘密”。這也是大學稱之為“大”的地方,他的大就在這里,大在學子最初對自己真理探索和疑問?!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而“明明德”在于成長和為人,這也是大學之道所在,那么身為準大學的你是否已經(jīng)察覺后高中時代自己應有的改變呢?
身為“過來人”筆者以下想借用一個冷笑話為大家講講如何成為一名“大學生”。
都說內(nèi)地高校的保安在陌生學生來訪時會問三個經(jīng)典的哲學問題?!澳銖哪睦飦恚俊薄澳銇砀墒裁??”“你要去哪里?”。這種看似對內(nèi)地嚴管教育形式的諷刺,換個角度就成為了對如何成為一名大學生的思考。
你從哪里來?這其實是一個不用問的問題,他的問在于讓你忘掉“從哪里來”。在上大學之前,你可能是已經(jīng)拍了數(shù)條廣告的高考狀元,也可能是勉強湊夠?qū)W費的寒門學子,可不管你出身如何,你都要放下自尊。還記得外國某名校在歡迎新生時,老生要往新生身上潑油漆作為新生成為一名大學生的儀式。這種看似戲謔和玩笑的方式,卻有著特殊的含義,進入大學你已經(jīng)成為一名大學生,你要尊重師長,你要尋求真理,你要撇下自己所謂的自尊,這樣你才會去掉身上的浮躁,保持一種博學厚德的進取精神,這也是學者們經(jīng)常提到的大學精神。
你來干什么?這是個挺實際的問題,你已經(jīng)身處象牙塔,大學生應該干什么呢?是通宵打游戲,是紅紅火火的談一場校園戀愛,是看很多很多自己沒看過的書,還是不斷的思考自己的未來和人生。“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大學”對于已經(jīng)走進大學的你也有不同的解讀,那大學生應該干什么?筆者想,所謂大學生是一群懷有共同理想拼搏于這個奔騰年代的年輕人。沒錯,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但大學永遠是青年人眼中的一方凈土,而大學生就像守護這片凈土的衛(wèi)道士,在“Hold住四年”的大學時光里,他們培養(yǎng)成了格物致知的心性。這就是大學四年你們應該干的事,不是學生會,不是社團組織,不是獎學金,而是一直懷有最初進大學時所憧憬的東西,夢想的始終如一也是大學應該教會你的。
你要去哪里?這似乎是一個理你很遙遠的問題,但是請相信筆者,大學的生活比你想地要走得匆匆。筆者已經(jīng)在大學里走過了兩年的歲月,在這個后青春期的時代,大學的日子是讓人無法釋懷的,也是稍縱即逝的,如果你明白了前兩個問題的答案,或者心中有了自己的答案,那么這個問題,不難回答。你要去的就是進入大學之后的走出大學,當你走出去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大學干了很多這一輩子都不會再干的事情了,你胸有成竹,你無畏這個出現(xiàn)在你面前的新世界,那是因為你曾經(jīng)是一名大學生,而那時你仍然要背負這三個字走向更遠的世界,在完成夢想的同時,為這個國家,為這個社會出一份力。
以上這三個問題也是筆者對學弟學妹們的寄語,希望你們都能在大學里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當然大學生活就要來了,我也不禁問一句,“親,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