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走路去上學

    上初中時,學校離家有12里之遙。那時公路沒通,一條鄉(xiāng)間大道,零散地鋪了些石板,從我們村口伸向五十挑谷(一片稻田的名字),彎進桂花灣,繞過宋家壩水庫,爬上觀音崖,滑下葛家溝,鉆進復興老街,然后接上國道212線,直通學校門口。
    那是數(shù)年前的事了,但我依然時常想起那些走路上學的日子,都說“人生如路”,我不就那樣走過來了嗎,這應該是我人生的一筆早年“財富”吧。
    跑路上學當鍛煉
    學校要求同學們早上7點半到校開始第一節(jié)課――也就是早讀;下午5點半放學――有時候會因老師拖堂或做清潔而放得更晚。而我們花在路上的時間來回就各需一個多小時。也就是說,我們得早上6點起床,匆匆解決早飯后便立即上路。村里有幾戶家里大人外出打工去了,孩子們跟著爺爺奶奶過活,冬天里老人起不來,就得由孩子們自己煮早飯,所以比其他孩子更早――5點多就得起床了。也許,山村里的孩子都是在泥土里滾爬著長大的,對生存環(huán)境有超強的適應能力。下午放學回到家已經(jīng)是7點鐘左右,早已饑腸轆轆、腿疲腳軟了,然后開始自己做飯,雖然都是些蔬菜、咸菜,但我們覺得那時的飯真的好香。
    父母們說,反正都是些細娃,跑跑路全當是鍛煉身體?,F(xiàn)在想來,鄉(xiāng)下的父母都是天生的“健康教育家”吧。
    一路喊著乳名走
    在上初中的三年里,每天早上,當聽到公雞的第一聲報曉后,十幾戶屋里的燈就挨著挨著亮了。接著是一陣鍋碗瓢盆的交響,然后便是大人叫孩子們起床的聲音。那種叫喊不是一般描寫親情的文字中所述的“慈愛的媽媽,在枕邊、在耳畔,用溫柔的聲音輕聲呼喚”,而是立在灶屋的灶前,隔了耳房、堂屋好幾堵墻扯著嗓子大喊:“二娃子,快起來!”“三丫妹子,吃飯嘍!”這種叫喊聲能穿透墻瓦,全村飄蕩,把一些睡過頭的孩子喚醒――因為他們家里沒有這樣的叫喊,如同我前面所說,他們的大人都外出打工了,就得自己煮早飯然后叫自己吃――比如村東的兵娃和東娃,聽到這聲音就急忙翻身起床?;蛟S,聽得久了,他們也把這聲音當成自己媽媽的了。接下來便是各家開門的聲音,摻和著媽媽的低聲叮囑。孩子們從村里向村頭一邊走一邊挨個地召喚,那嗓音是跟爸媽學來的,底氣十足又悠長飄遠:“中娃,走嘍――”“紗妹子,還沒出來啊,走哦,要遲到哦――”。于是,孩子們陸續(xù)聚集,一路叫喚,惹得各家的母雞、狗、貓、豬、牛什么的也跟著亂叫喚。
     好一陣子的鬧騰后才到了村頭,大家彼此照著,確定十幾個人都到齊了,便一起朝學校趕去。
    火把照亮上學路
    冬至過后,夜?jié)u長晝漸短,早上出門仍是漆黑一片,下午放學走到一半就夜幕蓋路了。于是得準備手電筒,趕早摸夜。但沒過多久大家就發(fā)覺,電筒雖不貴,但隔三差五就需換電池或燈泡。常常一不小心就沒電了或燈泡壞了,周圍一下就伸手不見五指。于是我們想到了火把,村里人最原始的傳統(tǒng)照明工具。且做火把操作簡單,材料易得。早上出門時到草垛里扯出一個稻草來,分一支點著,其余的夾在腋下,一路走一路燒,一路燒一路叫。而且沿途要經(jīng)過不少村子,若是燃料不夠了也可隨時得到充分的補給。
    本來一支火把就可以保證三五個人看清路面,但我們非要一人一支,走到一起呼啦啦地燒,似乎那樣才像上學的架勢。而我仗著家里田多稻草多,每次都把兩個稻草捆成一個抱著,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大把大把地燒。而其他的伙伴,不論男孩子女孩子,都不甘示弱,一個個的都使勁地燒。十幾支火把蜿蜒成一條小小的火龍,流竄于田間、跳躍于山梁,火光亮徹天際,什么野狗蛇蟲的東西,老遠便望火而逃。加之一路上我們邊走邊鬧、邊叫邊笑,也就沒了瞌睡、忘卻了疲憊。不知不覺間便到了學校門口。
這是一條成長路
    所以,在我看來,我們那個小小的村莊里所有孩子,早在他們僅十一二歲的年月里,便經(jīng)歷了上學之路的幾乎所有忙碌、辛勞、疲憊,以及興奮、歡欣和快樂。以至于在后來的――尤其是大學里的――優(yōu)越舒適的寄宿學習生活中,每每遇到冷颼颼的早晨、雨綿綿的秋冬,以及其他一切可以作為我們賴床、遲到、曠課的借口時,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初中,想到那忙碌又喧囂的早晨、寒霜里跳躍的火把、十二里長的崎嶇的村道,便感到羞愧不已,即刻翻身起床,匆匆趕往圖書館或課堂。用初中時的上學激情,感染我的所有的上學之路――也感染我今世今生的生存、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