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澳門街景





  從澳門培訓回來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但幾個影像卻一直縈繞于懷,久久揮之不去。
  那一尊中山裝雕塑課余,隨一幫人拐到澳科大旁邊的新濠天地。那是一個商業(yè)娛樂中心,走馬觀花,一路走來的印象就是珠圍翠繞,所謂豪奢大概如此了。出了北門,那里的景色卻讓我大為驚訝———在景觀水池中竟然佇立著一尊赭色的中山裝雕塑!因為曾經(jīng)設想過紅幫文化園服裝雕塑的緣故,看到眼前一幕,竟有似曾相識之感,一時無語,幾個疑問不禁成串冒了出來:為什么在這里放上一尊中山裝題材的雕塑?誰的作品?用意何在?一時無從探究。
  回來后,總還是想弄清究竟。于是查閱了有關信息資料,了解到那是中國當代雕塑家隋建國的作品,是其名為《衣缽》的系列作品之一。而挑選包括“中山裝”在內的二十多件當代藝術品放在中心的公共空間,正是新濠天地行政總裁何猷龍本人,有評論認為這一舉動除了投資藝術品外,也令財富看起來更有品味。
  我以為,不管主人的用意何在,還是游客關于風水、護財?shù)鹊鹊姆N種猜度,這尊中山裝雕塑是耐人尋味的。值得深思的是這尊雕塑所用的顏色竟然是赭色。在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中,赭衣是古代囚衣的代稱,那么藝術家是不是想用“被束縛的(或被囚禁的)中山裝”這一命題來表達自己對歷史文化的思考?中山裝是中西文化的結晶,經(jīng)歷了辛亥革命風云,見證了建國初期的革命熱情,上世紀80年代相對于西裝,它卻是傳統(tǒng)保守的代名詞。中山裝經(jīng)歷了世紀變幻,記錄了中國百年變遷,是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物化標志。
  那一尊赭色的靜默的雕塑在述說,述說著中國現(xiàn)代文明史。是的,這座以中山裝為創(chuàng)作靈感的雕塑,是藝術家從藝術的角度對歷史文化進行的思考與解讀,表達了對國家、社會、歷史的關注。討彩頭趁培訓的機會,剛好考察紅幫在澳門的蹤跡,懷揣這樣的打算,便時時留心。從澳門工業(yè)陳列廳獲得定制西服業(yè)的一些線索后,就約請同事得空陪我去老街區(qū)尋訪。于是走街穿巷,馬不停蹄,近六個小時的競走,差點把長跑達人彭老師累倒了。此行不僅收獲了探訪的驚喜,還感受了一番澳門傳統(tǒng)的商業(yè)風情。
  那是從一家名為“榮華”的洋服店出來,巧遇一隊舞獅的,不禁駐足觀看。在鑼鼓聲中,舞獅隊伍一路前行,不時在商家門口停留表演。看陣勢,應該就是傳統(tǒng)的“討彩頭”活動。
  舞龍舞獅要紅包,俗稱“討彩頭”。被索要的人,一般總會歡歡喜喜地給幾個錢,名為“打發(fā)”,諧音“大發(fā)”。你給得越多,發(fā)得越大。
  只見店家在門口凳子上擱一盆子,上放一“菜頭”,“獅子”津津有味地吃了下去,當然,這個過程是象征性的又是快速的,旋后,店主丟出一個紅包來,一陣鞭炮響,舞獅隊又到了另一家商店。
  這種習俗源于華夏古早的求吉活動,這家很吉利,我就到你家里討東西吃,到你的菜園里摘瓜菜,叫做“討彩頭”。
  中華民族是個善良的民族,向來尊重傳統(tǒng),崇尚禮儀,以祈求和好美滿為最大的心愿,這種“彩頭”,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特別是在給人、給商店起名時,就講究一個吉利,澳門老街區(qū)林林總總的店名,是又一個印證。
  澳門的老商業(yè)街區(qū),店面很擠,滿是各式招牌,其內容離不開圖吉利,亨財運?!安保蟮氖巧馀d隆,“泰”,求的是太平順利,“和”,求的是和氣生財。
  當然,這些店招也能很好地反映商店的特點和意蘊,如服裝店叫“錦昌”,藥店取“萬安”;“合二”經(jīng)營的是小吃,“合利”經(jīng)營的是箱包;這些店名包含著歷史的積淀,同時也折射出中華民族追求和諧、向往美好的文化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