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水磨香車:巫風千年滾香藝


  世居在武陵山酉水流域的土家族人不管在婚慶之日、居喪之期,還是在祭天、祭地、祭山、祭水、祭神、祭仙、祭祖、祭巖、祭洞、祭樹、祭井……的祭祀活動中,土家人用三根燃香,通過熊熊燃燒的陰錢火焰,向心中的神靈頂禮膜拜。
  自我懂事之日起,每當看到這一情景,就想著那黃黃的、圓圓的、長長的土家香是怎么來的。
  直到2003年8月23日這一天,這個心結(jié)才豁然解開。初識香餅車接觸水磨香車是個偶然,是在8年前的一天。在我的采訪筆錄中清楚的記下了那個日子———2003年8月23日。那天,我和老友雷國兵購得兩部卡子(卡魚的工具)來到興隆街鄉(xiāng)三塘河卡魚,在兩河口 (干河和三塘河的交界處)我發(fā)現(xiàn)了黝黑發(fā)亮的毀棄閑置在古舊作坊的水磨香車。當時只有水磨香車的磨槽、水車、棬槽、推桿四樣構(gòu)件。這種東西我以前從沒有看見過,不知道是什么,心里非常好奇,就不停打聽那個古舊的東西是什么。朋友也語焉不詳,要我問他的伯娘黃松菊老人。
  在黃松菊老人的家里,就那個古舊作坊我提了許多問題。在老人的回答中,我對它有了個初步的認識。古舊作坊叫水車,也叫香餅車,是做土家香的工具。解放前,興隆街苗溝村是專門做香餅買的。還有興隆街的沙壩、新坪、干河與三塘河交匯的兩河口、新城明星、排樓、高橋也在做香。磨香的材料有柏梓樹、楓香樹、枇杷樹、桃樹以及楠竹、香葉子等。香沾桐油點燈,可代替蠟燭照明;梅雨季節(jié)香可以隔濕、去濕。柏梓香最香。香有時用于計時,叫計時香。農(nóng)民趕水有趕幾寸香之說。也有用于站崗的,叫站崗香。
  這次與制作土家香的工具水磨香車的無意解逅,引起了我的無限興趣。之后,我按老人提供線索的河道尋找,最終在河的下游發(fā)現(xiàn)了兩處閑置毀棄的水磨香車:一處完好無損,打開閘門還能正常運轉(zhuǎn)磨香;一處僅剩引水渠和引水棬槽。
  水磨香車始于元朝2005年,我在龍山縣太平山森林公園建設(shè)指揮部辦公室負責森林公園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工作。當時,太平山森林公園包括太平山(佛教文化)和茨巖塘、興隆街(紅色文化)三個區(qū)域。因而我有了深度接觸土家制香村———苗溝的機會。
  苗溝是條溪,而且還是個村。作為溝它源于村后大山,全長不超過4公里。作為村它是由原來的苗溝村和苗源村合并而成,全村不過143戶447人,且都散居在離溝不到100米兩側(cè)的斜坡上。苗溝是個典型的土家族苗族集聚區(qū)。溝兩側(cè)200米外,方圓10公里了無人煙。海拔1380米的苗溝村,水源充沛,氣溫低于山外2-5攝氏度。
  那年,在苗溝的溪岸上一路都看得到水磨香車遺棄的作坊和兩座運轉(zhuǎn)中的水磨香車。那年,我采訪了幾名水磨香車的知情人和制香人。
  解放前,從苗溝溪和普口車河的交匯流處到苗溝的源頭共有100多部水磨香車,滿溪都是“哐啷、哐啷”的磨漿聲。到了上世紀80年代就只剩下15部了。2005年就只有余善友、向庭清、曾老二、石興發(fā)、石家成五家了。2006年就只2部了。
  苗溝人把制作土家香的工具車叫水磨香車。它是由水車車葉、滾心、大拐、推桿、壓桿、磨槽、棬槽、盛槽、盛池、引水渠、分水渠構(gòu)成。運行中水通過引水棬槽沖擊車葉,帶動滾心,滾心帶動大拐,大拐帶動推桿,推桿帶動壓托在磨槽上來回磨擦。磨出來的木漿經(jīng)過濾、壓干變成半成品帶回家做香。苗溝香有佛 (道、巫)香、檀香、熏香、蚊香等幾種。
  據(jù)一些制香人說,苗溝香的制作工藝始于元初,是隨彭、田、向三姓入住苗溝開始的。千年來,苗溝香是靠父子相承流傳下來的。這在《龍山縣志(嘉慶版)》中得到證實,如今,由于收入低、打工、來龍縣城機械磨漿機的引進和烤煙、百合產(chǎn)業(yè)的興起,手工磨香工藝已絕滅。
  活著的老峽滾香2011年3月的一天,我在湖北省來風縣騎自行車的過程中經(jīng)過舊司鄉(xiāng)高橋村老峽口的時候發(fā)現(xiàn)老峽鋼索橋下有正在運行的水磨香車。這個發(fā)現(xiàn)讓我非常興奮。6月19日我?guī)е射浌ぞ邅淼嚼蠉{口,想深度采錄這個“活”著的水磨香車。
  在老峽鋼索橋下,香餅車歇業(yè)停運。制好的木豋撩在磨槽邊。在盛漿池黃色木漿清沁襲人的香味和青條磨石巖油亮的光澤以及棬水筒滴答的水聲中我采錄了老峽口香餅車的數(shù)據(jù)。隨后,在老峽村婦的指引下我渡過香車溪,踩上木架橋,順著青巖路來到老峽制香人楊玉平的家,掩映在青山翠竹中的青磚小屋。(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