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乃傳統(tǒng)佳節(jié)———端 午,又稱端陽。在遙遠的鄉(xiāng)村,你或許還可以 聽到這樣的說法“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 水喜洋洋。”屈原、粽子、龍舟、艾草菖蒲、驅(qū)毒辟邪……眾多傳統(tǒng)元素交織在 一起,寄予著中國人的種種情思,既有對國家的熱愛,又有對生命的敬畏,更 有對親人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江南煙雨濛濛的六月時節(jié),又到一 年端午粽子飄香時。 粽香情濃在賽龍舟、掛菖蒲、熏蒼術、喝雄黃酒等一系列端午節(jié)傳統(tǒng)節(jié)目日趨簡 單的年代,吃粽子卻仍是這一天各家各戶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粽子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tǒng)食品之一。眾所周 知,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春秋時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 體,人們紛紛把裝著米的竹筒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 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入江河中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 子———“筒粽”的由來,也就是所謂的竹筒飯。
后來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的原因可見于《初學記》中的記載:漢 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此人對 他說道:“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用 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 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fā)展為我國端午 節(jié)食品。
如今除了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朝鮮、日本及東南 亞也保留著這樣的風俗習慣。
端午節(jié),你吃粽子了嗎?
“嫁女歸寧”
你可能有所不知,端午亦稱女 兒節(jié),此種稱法源于明沈榜《宛署雜 記》:“五月女兒節(jié),系端午索,戴艾 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 五日,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妍。出嫁女 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jié)?!?br> 那么,我們這些“出嫁”的兒女 是否也歸寧?
對在校大學生而言,端午節(jié),更 多的時候意味著校歷上標注成紅色 的日子,意味著校內(nèi)通知發(fā)文中三 天的假期。鳳凰傳媒學院08 級新聞 班的李詩蕾同學就是“回家大軍”中 的一員,家住浙江嘉興的她很慶幸 自己當初沒去遙遠的東北讀書,清 明、五一、端午,讓她每月都有充足的 理由回家。對于戀家的她來說,一個 月沒回家已 是相當?shù)碾y 熬了。適逢端 午佳節(jié),在她看來是必須回家跟父母一起享受家庭 溫馨的日子,此時不回,更待何時?她覺得,能待在家 里,吃媽媽的拿手好菜,聽爸爸談論他最愛的軍事, 就會忘卻一切煩惱憂愁。
但是,也有很多同學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回家。文 學院08 級的管佳琛同學寢室的四個人都沒有回家, 留下一起過節(jié)了,沒能吃上媽媽包的粽子,于是自己 買了粽子來營造節(jié)日的氛圍。但她仍不忘給家里打 電話,送上節(jié)日祝福。她說,平日里給爸媽打電話有 時會不知道說什么好,但節(jié)日里就感覺有好多可以 講的了,聽到爸媽聲音后就愈發(fā)想家。我們志在四 方,并不意味著我們就不會戀家。
誰曾想,端午佳節(jié)也寄托著在外求學的我們的 對家、對親人綿綿的思念。 (盧星凝、王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