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悟 北 大 滌 蕩 心 靈———北大研修學習體會與思考
今年7月,有幸走進北大,帶著仰慕和崇敬、帶著理論的惶恐、帶著實踐的困惑、帶著熱情的期盼和久遠的神往,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北京大學———江西中醫(yī)學院處級干部高級研修班”學習。學習期間,親睹了北大的風物,親歷了北大的生活,領(lǐng)略了名師的智慧和風采,感受了北大的包容、大氣,感嘆北大人“敢為人先”的獨特追求,感悟北大“兼容并包”精神的深刻內(nèi)涵,不經(jīng)意間,北大文化浸潤著我們的心智、滌蕩著自己的心靈。聊記體悟,與大家共勉。
一、感觸與收獲1、北大風物,讓人留連往返。
踏入北大校園,北大的歷史就會化為一種實實在在、別有洞天的感覺,她的每一棵樹,每一塊碑,每一條路,都暗含著歷史的滄桑、凝結(jié)著文化的久遠。北大校園秀美的風物讓人陶醉,濃郁的人文使人贊嘆。尤其是北大校園最有代表性、最醒目的一景是“湖光塔影”,柔波蕩漾的未名湖,象征著北大厚德載物的陰柔之美,照耀著中華百年的興衰;雄健挺拔的博雅塔,體現(xiàn)著北大人自強不息的陽剛之氣,暗合了北大人的精神品格。
2、北大之“大”,令人嘆為觀止。
北大之“大”,不在于它的校園之大,也不在于它的規(guī)模之大,而是學術(shù)、氣節(jié)之大。尤其是“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北大人“兼容并包”的大度、“海納百川”的包容、“敢為人先”的大氣、勇于擔當?shù)淖非?,無不貫穿于北大人心中。一代代北大人與國家的命運連在一起,影響著歷史的進程,牽掛著民族百姓蒼生,他們書生意氣,心憂天下,以博大的胸懷包容所有新與舊、先鋒與傳統(tǒng),指向著時代的脈搏,引領(lǐng)著思想界的先鋒與旗手。著實讓人贊嘆不已。
北大之大,更在于大師。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此次學習,聆聽名師深厚的學養(yǎng)教誨,專家、教授的講授不僅是傳播理論、啟迪智慧,更是開啟思想、塑造靈魂;既解讀理論知識,更是指點為人處世之道。他們豐富的學識、閃光的智慧、無畏的獨立思想、耿直的人格修養(yǎng),展現(xiàn)出了北大人“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辈┕磐ń竦膶W術(shù)水平和寬容處世的哲學魅力??梢哉f,北大學習,超越單純技能的工具性作用,植入的是對我們年輕干部價值理念與人文感化的影響,直抵心靈。
3、收獲了思想與智慧。
常向湖光會意思,偶從塔影悟精神。置身于學術(shù)積淀豐厚、人文氣息凝重深厚、學術(shù)思想獨立的圣殿,不由自主地被它百年積淀的文化氛圍所感染,看著未名湖畔、博雅塔前埋頭苦讀的學子,陶冶著我們的情操,凈化著自己的心靈,讓自己固化的思維看待事物與問題更有深度、更有高度、更有廣度。
大概是比較愛好古文經(jīng)典,抑或是境由心造的緣故,課堂上,對張辛教授《詩書畫與人生》、盧志明教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管理智慧》、楊立華教授《儒家精神與現(xiàn)代生活》等“儒學經(jīng)典”的講授,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一個膚淺的認識,從不同角度提供了一次次儒學文化的盛宴,給心靈的思考安上了展翅翱翔的翅膀。從“道、禮、和”到“天人合一”,從“以道治天下”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2500年前的儒家思想,無一不閃爍著精神的靈光,尤其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之精要,讓人感知了儒學重教尚賢、學思結(jié)合、知行統(tǒng)一的教育思想和源泉,感悟了華夏儒家經(jīng)典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參悟了先賢圣哲練達成就事業(yè)之博大胸懷,體悟到古人修身立德、修己安人、砥勵修養(yǎng)的中庸之道。
二、感悟與啟迪博雅塔下求真諦,未名湖畔悟道經(jīng)。北大學習時光雖短,卻讓我們盡情地呼吸著知識的氧氣,感受著知識帶來的力量,為我們開啟了一道道感悟與啟迪之門。
1、儒學經(jīng)典給予了現(xiàn)代人一個修身立德、浸潤人生的標竿。
一直以來,儒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近年來,社會上也掀起了學習儒家經(jīng)典的熱潮。這次北大學習有機會重溫大師對《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思想精髓與現(xiàn)代人生的精辟剖析與講授啟發(fā),讓我深刻地感受到經(jīng)典文化的魅力,啟迪了人生處世之道和道德修養(yǎng)的道理,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一些頓悟。
學海無涯慧作舟,修身覓音開慧識。儒學的精華在于做人之道,做人之道核心在于修身,修身的目的在于以德潤身、“以美其身”。個人的修身需要反求諸己,“吾日三省吾身”,“深造之以道而自得”,所以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學,也就是“為己之學”。如孔子講“修己以敬”,孟子講存心養(yǎng)性、善養(yǎng)浩然之氣,《大學》講“正心誠意”,《中庸》講“至誠盡性”等等,無不體現(xiàn)了儒家反求諸己、以德潤身的修身為己之學的精義。歷代志士仁人包括一些近現(xiàn)代革命家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學的影響,吸取并踐行了其中的思想精華,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中也借鑒了儒家“慎獨”,“吾日三省吾身”等修養(yǎng)方法,說明這些方法運用于個人德性修養(yǎng)具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性。
作為一名從事教育管理的工作者,在大力倡建和諧社會、倡導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組織的今天,我們在景仰先賢品行、感受祖師的教育智慧、領(lǐng)悟先師的人性魅力的同時,如何秉承和汲取儒學經(jīng)典的教育思想、教育精神、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這的確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2、學會包容。
包容內(nèi)含寬容、容納之意。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在于她的包容之大。北大“兼容并包”精神最直接地展示出北大文化的包容性和博大胸襟。當年蔡元培先生擔任北京大學堂校長后,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聘請全國一流的專家、學者任教授與講師。聘請教員只問學問、能力,不問思潮、派別,既聘激進民主主義者陳獨秀、李大釗,也請籌安會的劉師培、復辟派的辜鴻銘;既聘主張白話文的胡適,也請反對白話文的黃侃;既聘“只手打孔家店”的吳虞,也請堅持尊孔復古的陳漢章。北大的群星燦爛、聲名鵲起,與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之策是分不開的,包容成就了北大精神,成就了北大人特立獨行、敢為人先和勇于擔當?shù)臍舛取?br>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古人云:“群子賢而能容墨,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也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大海之所以成其為大海,是因為它能容納百川之水,“宰相肚里能撐船”,是因為他有包容萬人之心。
度大集群朋,量小失眾友。只有具備豁達的度量,才會像大海那樣笑納百川,像高山那樣巍巍矗立,笑傲人生,搏擊未來。有容乃大,容則事易。作為一名年輕的黨員干部,更應學會包容,養(yǎng)成泰山不棄抔土、河海不擇細流的胸懷,做一個容人之心、容事之器、容己之能的人。
3、學做一朵小苔花。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蘚開花,并不會因為環(huán)境惡劣而喪失生發(fā)的勇氣,盡管沒有牡丹般的絢麗,也沒有玫瑰的芬芳,花朵如同米粒大小,但它沒有自卑,沒有沮喪,沒有怨恨,更沒有低頭,照樣學著牡丹的樣子昂然怒放,雖然這個生命在自然界中是那樣的渺小,微不足道,但與牡丹一樣綻放著自己的美麗,燃燒著屬于自己的快樂,用一片溫暖的微笑迎接著每一滴晨露。苔花那種奮發(fā)向上的勇氣和頑強拼搏的精神,不由讓人聯(lián)想到北大學習課堂上為我們講授的一個個學者教授,他們敢為人先、特立獨行的氣度與耿介不阿、勇于擔當?shù)娜烁癫偈?,尤其是張辛大師“向?nèi)用力,做好自己”,令我思考良久。正是因為他們用力做好了自己,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才有講臺上的幽默、風趣、游刃有余,讓聽者如沐春風。三尺講臺,猶如苔花,無不展現(xiàn)他們的寫照。
生命如苔花,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但更該有一種精神,不自悲,不抱怨,小小的一朵苔花,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有沒有蜂蝶光顧,都能有美麗的人生,抒寫著自己的春天。(校產(chǎn)辦 王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