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北京建校時期作為教室的亞斯立教堂
我校天津建校時期的教學樓
□ 趙 銓
學校創(chuàng)建的第二站——衙門口
1952年底,上級對學校領導班子做了調整:白耀卿校長、教導主任俞平調任離校,上級任命李宗海同志為第一副校長主持全面行政工作,牟政同志為副校長兼黨總支書記,主抓教學和思想政治工作,蘇亞同志任教導主任。
由于在教堂、客棧辦學給師生們在教學、生活各方面帶來諸多不便,加之教堂的借期已到,上級領導決定學校由城內遷到京西八寶山附近的衙門口村。這塊地方不久前曾是準備建立汽車裝配廠的工地,工地上有幾十間為建筑職工用的簡易辦公房和工棚。在荒郊野外的土地上辦學,雖然條件依然艱苦,但畢竟是有了集中的校舍了。簡易的球場、操場也建立起來。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上級和校領導十分重視實踐性環(huán)節(jié)的訓練,第二學期伊始,我們帶同學們就在工棚簡陋設備的條件下進行了六周的鉗工、鑄工、鍛工、木工等教學實習。
1953年1月,一機部汽車工業(yè)管理局又決定將學校遷往天津,改名為天津拖拉機制造學校。校址定在天津市紅橋區(qū)丁字沽,待新校舍建成后遷往天津。
1953年—1954年第一學期繼續(xù)在衙門口辦學。經上級批準,將原設的4個專業(yè)調整為拖拉機制造、金屬切削加工兩個專業(yè),各招生兩個班。第二屆招生是在京、津、滬三個城市進行的。共招新生400名,全校學生達594名。1953年秋又新分配來一批大學、??啤⒅袑I鋵崕熧Y隊伍和實習工廠等部門,教師近40名,從本學期開始設立了9門課程的教研組。
天津新校舍到1953年10月底已建成一座綜合大樓、兩棟學生宿舍樓、一棟教職工宿舍樓,學生與教工食堂和部分實習工廠。同年11月27日,學校停課開始搬遷。全校師生員工800多人,僅用了三天時間就全部由京郊衙門口遷到了天津新校舍復課,掀開了在天津辦學的第一頁。
天津辦學——學校開始正規(guī)化建設
1953年11月30日,天津拖拉機制造學校在天津市紅橋區(qū)丁字沽新校區(qū)正式開課,學校也開始了正規(guī)化建設的新階段。當時校領導分工為:李宗海第一副校長主持全面行政工作,牟政為教務副校長兼黨總支書記,李捷任總務副校長,蘇亞任校長辦公室主任,張勝瑕任教務主任。學生政治思想工作,由校長、黨總支領導,校團委全面負責,每個教學班設班主任,由課任教師兼任。班主任全面負責本班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各項工作,任務繁重,畢業(yè)班的班主任還參與畢業(yè)生分配。班主任指導班級團支部、領導班委會工作。
我國1954年開始全面貫徹蘇聯的一整套管理體制和規(guī)章制度,它的各種計劃、制度、表格名目繁多,十分細微具休。高教部也頒發(fā)了中專校機構設置和行政管理人員編制表:校長1人、教務副校長、總務副校長各1人,下設校長辦公室、教務科、總務科、膳食科、圖書館、實習工廠,其主任或科長均為1人;在教務副校長領導下,設若干科(相當于大學的系),科下設各門課程的學科委員會(相當于大學的教研室),科主任、學科委員會主任均為I人,由教師兼任;當時還設置了普通課科、基礎技術課科和專業(yè)課科,分別領導相應課程的學科委員會及其實驗室。
按照教學大綱對實驗課的規(guī)定和配置標準,一批實驗室(包括零件、制圖、金工資料室)迅速地建立起來。專業(yè)課實驗室建設、投資強度和技術難度均較大,以拖拉機專業(yè)實驗室為例,進口了兩臺各主要零部件均剖開的供構造課教學用的拖拉機(一臺為輪式,一臺為履帶式),開出了發(fā)動機性能試驗和拖拉機牽引試驗課。實習工廠是中專校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場所,當時我校與天津汽車技工學校同在一個校園內籌建,共用一個實習工廠,設有鑄工、鍛工、木工、鉗工、機加工等車間,均按際準配置設備,教學實習員是由各企業(yè)調來的五級以上的老師傅擔任,機械加工車間可同時容納100名學生實習。工廠從開始就有產品,學生以實習為主,同時結合生產。實習工廠副主任兼主管工程師羅恢廓曾留美專攻企業(yè)管理,從實習工廠的籌建到完成,從教學實習到生產,從技術到管理,傾注了他的全部精力。在部屬中等專業(yè)學校中,我們學校的實習工廠在實習、管理、生產等各方面均名列前茅。
全面學習蘇聯,結合國情不夠,確實產生了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弊病。但中等專業(yè)教育,這個重要的辦學層次引進蘇聯這一套教學和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舊中國,雖在一些大、中城市也辦過一些職業(yè)學校,但可資借鑒的東西幾乎沒有。由于有了一套完整的計劃、大綱、教材、制度,以及按標準配置的實驗室和實習工廠,從1954年起,學校的發(fā)展建設走上正規(guī)化階段,教育和教學質量穩(wěn)定提高。1954年在天津招生407名,是同類中專校錄取分數最高的,在部屬中等專業(yè)學校中辦學水平也是較高的一個。
1955年7月,我校第一批畢業(yè)生走上工作崗位,當時,正值用人之際,拖位機專業(yè)兩個班的三分之二分配到洛陽第一拖拉機制造廠,余者大多分配到天津拖拉機廠。金屬切削專業(yè)兩個班主要分到沈陽、北京、天津等大、中型機床廠。1956年第二屆拖拉機專業(yè)的畢業(yè)生絕大部分也分配到第一拖拉機廠工作。他們是這些大、中型企業(yè)建廠初期的成員,為企業(yè)的發(fā)展、建設作出了貢獻,多數同志已成為企業(yè)的管理骨干和高級技術人員。1954年前,學校隸屬一機部汽車工業(yè)管理局,1955年開始,一機部所屬的大、中專院校統(tǒng)一劃歸部工業(yè)教育司領導,學校又改名為天津機器制造學校。
1954年下半年,李宗海副校長調任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李捷副校長調洛陽軸承廠任副廠長。閻云山同志任我??倓崭毙iL兼黨總支書記,主管思想政治和校行政工作。1955年暑期,牟政副校長升任長春汽車制造學校校長,該校原任校長張森任我校校長,隨后,閻云山副校長升任新建的鄭州機器制造學校校長,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人事處長燕杰同志調任我校副校長兼黨總支書記。
1955年上半年,一機部工教司決定在洛陽建立洛陽拖拉機制造學校,并將1954年天津創(chuàng)建的天津汽車技工學校遷到洛陽改為洛陽第一技工學校 (與洛陽拖拉機制造學校同在一個校園內),并委任華汰同志為洛陽兩校的校長兼黨委書記,徐經武同志為拖拉機學校行政副校長,蘇亞、羅恢廓同志繼續(xù)任技校副校長。
洛陽辦學———譜寫學校正規(guī)化建設的新篇章
1955年12月,在洛陽市澗西區(qū)第一拖拉機廠南面的一片莊稼地上,開始了洛陽拖拉機制造學校的基建工作。學校是按2000名學生規(guī)模設計的,校本部在21號街坊(即現在我院的北院)建成有8500平米的一座綜合大樓、三棟學生宿舍樓,以及學生食堂、實習工廠和專業(yè)實驗室等;在22號街坊建了三棟教職工宿舍樓;在20號街坊建了400米標準跑道的體育場,即現在的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體育場場址。吸取已建中專學校的經驗,這時的基建工作更規(guī)范化了。在華汰校長主持下,學校1956年暑期在河南招生,設置了拖拉機制造(2個班)、農業(yè)機械制造(2個班)、機器制造(6個班)三個專業(yè),學制為四年。改學制的主要原因,一是人才需求趨緩,二是三年制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影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教學計劃仍按蘇聯的模式,理論教學總時數為3600學時,校內外實習42周,每周32學時。教學組織形式有所變動,撤銷了科主任建制,由校長、教務主任直接領導各課程的學科委員會。原任長春汽車制造學校教務主任趙宏同志來校任教務主任,查先修同志任教務副主任,董曉政同志為第一任教務科長。
決定籌建洛陽拖拉機制造學校時,一機部工教司同時決定,將天津機校1955年招收的拖拉機制造、農業(yè)機械制造兩個班學生和該兩專業(yè)的專業(yè)課教師及專業(yè)實驗室與儀器設備、部分圖書資料,以及普通課、基礎技術課的十幾位教師,一并由天津機器制造學校調整到洛陽拖拉機制造學校。來洛陽工作的20多位教師是天津辦學的主力成員,絕大多數又是1952年、1953年在北京辦學的早期成員,構成了學校在洛陽辦學的骨干力量。
洛陽拖拉機制造學校是當時洛陽市唯一的一所部屬正規(guī)的中專學校,也是唯一的一所為部屬大、中型農機、拖拉機企業(yè)培養(yǎng)中級技術人才的學校,1959年、1960年相繼畢業(yè)的兩屆畢業(yè)生都分配到了農機行業(yè)的骨干企業(yè)、設計研究院所,他們都已成為農機行業(yè)的技術和管理骨干。
1958年,學校劃歸河南省領導,升格為本科大學,改名洛陽工學院,開始了正規(guī)化大學建設的新階段,學校的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幾點體會
回顧學校在北京、天津、洛陽建校初期的歷史,我深深感到:
一、辦一所正規(guī)的院校,要有必要的物質基礎。除在北京辦學那一段外,由于國家重視教育,天津、洛陽兩校,都是先基建后開學,且基建(土建、設備)投入與學校的規(guī)模、設置相適應,當時兩校辦學的物質條件,就連現在國內不少同類型、同規(guī)模的??茖W校也趕不上??梢哉f,沒有投入,就沒有質量,就沒有水平。
二、同心協力、滿懷信心是辦好學校的重要條件。在北京辦學時期,物質條件十分簡陋艱苦,同學們和他們讀中學時的條件比,教師們與在大學時的條件比,都感到反差的確太大。何以能堅持把學校辦上去呢?究其原因,一是大亂后大治,國家處在欣欣向榮的工業(yè)化建設階段,師生們對新中國的前途、教育事業(yè)的振興和發(fā)展充滿信心;二是領導與群眾之間,師生之間,同甘共苦,相互關心、鼓勵,干部、教師言傳身教,校內蘊藏著一股巨大的凝聚力;三是學生的生活條件(伙食質量、助學金標準、特殊困難補助等)不斷改善,教師的工資幾乎每年晉級,師生們深刻體會到黨和國家的關懷,深信克服暫時困難是指日可待的。
三、良好的教風和學風是提高辦學質量的必要條件。1954年至1956年是中專辦學的鼎盛時期,也是教風、學風最好的時期。學校管理緊緊抓住一個“嚴”字,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嚴明紀律。教師們鉆研教材、認真?zhèn)湔n、講究方法,過好教學關,保證較好的教學水平。學生們刻苦努力、勤學好問,方能融匯貫通。除大家都有較高的自覺性外,考試、考查、實習、實驗、設計等環(huán)節(jié)嚴格按標準評分,還有一套制度、方法來檢查、督促。
四、思想政治工作對各項業(yè)務工作起了保證作用。教師、學生中共產黨員雖少,但在各方面都能起模范帶頭作用;共青團員也占一定比例,團支部和團員的先進作用發(fā)揮得好。評比先進,堅持標準,不走過場,評出的“三好”學生、先進教師、優(yōu)秀團支部、先進班級等,師生們心悅誠服,評先活動確實能激勵師生積極上進。實行班主任負責制是一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辦法,用現在的話說是教書育人的好形式。班主任由班級任課教師中的黨員、團員兼任。他們認為,擔負班主任是組織上對自己的信任和重托,工作認真負責,雖然當時沒有一分錢津貼,工作又很繁重,要對每位學生的家庭情況、思想狀態(tài)、學習態(tài)度和成績、生活習慣、性格愛好等了解得十分細致具體,但仍任勞任怨。他們在班團支部、班委會配合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幫助,普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這些寶貴的經驗,也值得我們今天汲取并發(fā)揚光大。(完)
作者簡介:
趙銓:(1930年6月—)教授 1952年8月來校任教,1983年5月至1990年9月任洛陽工學院副院長。
?。n明儒協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