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一部描寫個人青春生活的作品集《做作時光》在全國上市,書的作者是我校一位在校大學生。他曾在《少年文藝》、《青年文學》、《美文》、《瀟湘晨報》等三十多種報刊、雜志與各類選集上發(fā)表過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在老師和同學眼中,他又是一個極具才華的人———熱愛藝術,鐘情表演,在學校晚會上憑借出色到位的反串表演還小有名氣。他熱愛文字工作,擔任《瀟湘晨報》學通社記者以及少兒刊物《小溪流》實習文編已經(jīng)多年。
有人叫他梁同學,但他更樂意別人稱呼他的筆名“禾木”,他就是我校外國語學院2009級商務英語1班的梁學明———一個追夢的90后寫手。
青春作伴好寫作
點擊進入禾木的紅網(wǎng)博客“木木的瞳孔世界”,耳邊響起的是一段熟悉的旋律《The LevelPlain》,愛爾蘭風笛的完美演奏就如同他的文字一樣,給人一種獨到的細膩和空靈感。禾木的寫作生涯,據(jù)他自己介紹,從童年奶奶教會他寫字起就已經(jīng)開始了,因為在他看來,“‘寫作’這個概念很廣,使用文字把自己的思維寫成句子,就可以被視為‘寫作’”。
禾木很早就表現(xiàn)出對文字的狂熱癡迷。讀初二時,他創(chuàng)作了《樹眉》和《飛鳥和魚》兩個童話故事,讓一棵樹愛上一個女孩,讓一只飛鳥眷戀一條魚,開始以杜撰不合常理的愛情為樂。因為虛構,因為青澀,所以純粹是玩文字游戲。漸漸地寫文章寄托心情成了他的愛好。初三,坐在教室后排,他寫下《再見,微安》,時光、夢想的意義對于那時的他太深奧,他不愿意思考也不知該如何選擇今后的路,青春期的叛逆情緒無處傾訴,他便在文字中對虛構的人物微安和盤托出。高一,盲女格子闖入他的夢境,他因此寫下《我想握住你的手》,好讓夢得以延續(xù),好讓花朵永遠盛開,好讓格子和母親能于云朵之上相守相依。高二,分科后來到新的班級,他寫了《癡人》,向新的同學吐露自己的心聲。高中畢業(yè)時,他寫下《行云流水在路上》,想用文字銘記生命中不愿遺失的過往。
除了表達心情,被他“為之文以志”的還有身邊事物。面對至今未離開半步的故鄉(xiāng)長沙,他寫了《千面城》,傾盡對星城的愛與恨;對于暗戀多年的女生,他寫了《喵喵》,那只名喚“歡”的貓樣女子不在他懷里卻在他心上;對于相伴成長的老師,他寫下《路過心上的園丁》,還有《須臾不朽》寫給父親,《漂亮媽媽的業(yè)余職業(yè)病》寫給母親,《致您,老外公》寫給素未謀面的老外公……興致所至,有感而發(fā),只為用筆紀念身邊那些活色生香的生命。
一年前,禾木把青春階段撰寫的這些文章整理并投寄給出版社,于是有了這本《做作時光》的誕生。書中近三分之二的內(nèi)容都是禾木中學生涯的真實內(nèi)心寫照,雖不乏想象,但卻十分契合封面上書名旁邊的那句話———90后青春日記。從第一篇章《你是個妙人,是個少年狂》開始到最后《聰明的孩子,提著易碎的燈籠》,無不悉數(shù)刻畫了他個人豐富的情感世界。在他眼里,這本書就像相冊一般,是對過去生活的一種記錄,不是故弄玄虛的浮夸語言和想法,只是用文字保留的當年那份真情實意。
水到渠成忙出書
了解禾木交流寫作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一步步成長的足跡。
小學,他在報紙上看同齡人作品,就堅信自己也有寫作能力。進入初中,他開始把自己寫的作品寄給報社,但堅持了幾次都如石沉大海,沒有回音,后來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忘了在信封上寫郵編,懵懂少年竟不知郵編為何物,還誤以為是自己的寫作水平不行呢。此后,他一如既往地將自己心愛的文字寄給所知道的刊物,參加了各種征文比賽,結果基本上都會接到回復。初三時,他的一篇關于農(nóng)家樂的游記被《長沙晚報》采用了,稿費300元。第一次得到物質的肯定讓他記憶深刻,興奮了許久。
高中時期,他依然堅持自己鐘愛的文學創(chuàng)作,并形成了自己的投稿方式———湊齊20篇文章一次投給20家不同的媒體,若被采納3篇以上即算成功。若沒有音訊,他便另外選擇不同的媒體,從中他可以發(fā)現(xiàn)合適的媒體。就這樣,禾木一路走來,不管是寫作還是投稿,都日漸成熟。
上大學后,禾木對寫作愛得更深沉,萌生了將文字集結出版的想法。鐘情于用文字表達內(nèi)心、喜歡用文字完成傾訴的他把出版《做作時光》作為一樁心愿,主動聯(lián)系專業(yè)圖書公司,簽訂合約,等待消息。他說,一年多的出書過程雖然漫長,但最后獲得成功卻又感覺倍受鼓舞。
對于《做作時光》,這部禾木的青春縮影日記順利出版,網(wǎng)絡上有不少人發(fā)表了留言。
當當網(wǎng)友larbre說:“讀《做作時光》就像與一個隔壁班的同學,在放學的路上一起分享身邊那些快樂的、悲傷的故事?!?br> 卓越網(wǎng)友藍茶先生則說:“如果有一天,我失憶了,我覺得,在《做作時光》里能找回青春的記憶?!?br>隨心生活養(yǎng)性情
在《做作時光》發(fā)行之前,梁學明的同學和老師對于他準備出書竟然毫不知情。記者采訪禾木身邊的同學時,他們都認為他是一個低調謙虛的人,“他平常都不會跟我們談論他發(fā)表文章的事情,但評獎、評優(yōu)時,他拿出來的作品足以令人咋舌!”
生活中,長期的寫作和投稿練就了禾木的文字功底。大學期間在《瀟湘晨報》任學生記者,為他積累了不少的新聞采寫經(jīng)驗;在少兒刊物《小溪流》做實習文編,讓他樂在其中,增長了見識。由于負責的是“成長校園”版,投稿者也多是同樣熱愛寫作的中學生,禾木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也找回那段為追求文章出彩而任意堆砌辭藻的青蔥時光。不過現(xiàn)在,他對寫作則已抱有一份更負責的態(tài)度,盡量刪減華麗辭藻,增加些平實樸素。但不變的,是那份對青春的敬意,對生活的熱愛,對寫作持之以恒的熱情。
“禾木”是他的筆名,這兩個簡單的字也有著深刻意義。因為他欣賞恬淡自然的生活境界。禾與木,兩種相對簡單的植物,放在一起便能給人一種溫暖寧靜的感覺,這正是契合他內(nèi)心的。在老師和同學眼中活潑開朗的他,在內(nèi)心深處卻蘊藏著一個靜謐的世界。他覺得生活就像寬廣的深河,隨時有驚濤駭浪,神秘得難以預測。“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是他給自己貼的標簽。
生活閑暇、寫作之余,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禾木愛看書、看電影、聽歌、唱歌。他說無論是電影、音樂還是文學,都是藝術的一種形式,都能為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
禾木癡迷王菲,愛《人間》、愛《曖昧》……愛她唱的每一首歌。這個在同學眼中生活節(jié)儉的男孩,有一次竟為了看一場王菲的演唱會,花光了積攢許久的稿費。原來他一樣追星,一樣喜歡輕松愉悅的生活方式。
據(jù)同學介紹,他還有些八卦,愛看《康熙來了》。在記者求證過程中,他淡淡一笑:“這只是作為吃飯時的一種背景。”這就是他,一個富有活力、愛好廣泛的90后大男孩。
雖然禾木把寫作當成生命的一部分,表示會堅持一直寫下去,但他也坦言,體驗生活本身才最重要。用心感悟生活,用筆記錄生活,人生盛宴才能少一些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