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天空下,悲情英雄在閃爍
成王敗寇,弱肉強食,這是大自然一萬年也不變的生存法則。正是在這一法則的作用下,王者們,霸主們登上了華麗的、萬眾矚目的舞臺。他們傲視天下,坐享榮華;他們神采飛揚,光芒萬丈;他們功蓋千秋、青史留名。有時候,他們的光彩甚至讓日月失色,天地無光。然而,就是在這些光芒的背后,卻總有那么一些星辰在歷史的天空下閃爍,明亮而堅定。項羽,一個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風華男子,一個在兩千多年間不斷被人提起的名字,一個死后兩千多年依舊被人們傳頌的悲情英雄。
中國歷代的文人墨客在項羽身上揮毫潑墨的著實不少。唐代詩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詠項羽最為出名,可謂膾炙人口:“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不吝筆墨地將項羽的英雄本色推至了頂點。作者覺得項羽有胸襟,有氣魄,雖敗猶榮。詩人認為做人就樣該像楚霸王一樣轟轟烈烈、敢愛敢恨,這樣才不枉來世上走這一遭。除了李清照之外,同一朝代的詩人杜牧也寫過一首關于項羽的詩———《題烏江亭》。詩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這首詩單論楚霸王的用兵。作者認為以項羽的才能只要忍得一時之氣,重返江東、養(yǎng)精蓄銳,他日鹿死誰手仍未可知,和劉邦還是有得一搏的。面對一個失敗者卻仍然承認他的實力,由此可見詩人對項羽的厚愛。
李清照和杜牧只是寫項羽的兩個代表,古往今來還有許許多多的詩人、詩篇描寫項羽,或褒或貶,不一而足。我不禁感到奇怪:為什么有如此多的詩人來寫項羽呢?項羽的身上到底有什么東西值得如此多的文人為之傾懷?相反,作為楚漢爭霸的勝利者、建立大漢王朝的元勛劉邦,卻很少能聽聞與之有關的詩篇。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怪相。
其實,從李清照的詩中我們就找到答案。李詩開篇說到:“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我想,正是項羽身上的英雄色彩和悲情氣質(zhì)觸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從楚霸王身上我找到了一種磅礴、大氣的取舍,在生命和義之間的取舍。在《孟子·告子上》中寫道:“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以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條儒家最經(jīng)典的論述之一,在英雄項羽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虞姬在軍帳中飲劍之時,項羽在烏江邊自刎之時,他們心中對虛名、對權勢、對生死早已看破了,支撐楚霸王戰(zhàn)斗到最后的僅僅是舍生取義的信念。
這樣的英雄不僅僅是項羽,在人類長達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些英雄比比皆是、燦若繁星。他們的成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人類的美好愿景與現(xiàn)實之間的摩擦碰撞。他們以英雄的方式出場,用豪俠的方法做事,然而,他們卻被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世界所打敗。因此,在最后我想用楚霸王的《垓下歌》來祭奠那些在歷史的天空下依舊在閃爍的悲情英雄。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