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錢學森圖書館”參觀記


  在紀念中國航天事業(yè)先驅,“兩彈一星”功勛,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奠基人錢學森誕辰100周年之際,上海交大錢學森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了。
  錢學森圖書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世博會中國館設計者何鏡堂教授擔綱設計,圖書館設計方案,被稱之為“大地情懷、石破天驚”,整體為方鼎式紅灰色建筑,恰似大戈壁中凸起的巨大風蝕巖樣貌;館體中部,嵌有貫通上下的玻璃幕墻,仿佛是風蝕巖的裂隙;透過玻璃,可以見到“東風—2甲”導彈正矗立塔臺,引而待發(fā);外墻東側面,依稀可見錢學森面容浮雕,他目光深情,正微笑著俯看大地。
  高大不朽的豐碑走進圖書館一樓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直徑1.5米的大型錢學森金色頭像,頭像后面,正是那枚在室外透過玻璃墻就能看到的“東風—2甲”導彈。
  這枚導彈高20多米,從地下室向上延伸,直插三樓。當年錢學森帶領團隊研發(fā)的導彈有多種型號,現(xiàn)在選擇“東風—2甲”導彈陳列,是有特殊意義的:1966年10月27日,我國首次試驗用導彈發(fā)射原子彈,采用的就是“東風—2甲”導彈。當時,我國已經(jīng)分別有了導彈和原子彈,但是如何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形成遠程核打擊戰(zhàn)斗力卻是難題。為了實現(xiàn)“兩彈結合”,國家成立聯(lián)合攻關小組,任命錢學森擔任組長,因為他兼具豐富的導彈和核能知識。小組經(jīng)過努力,最終攻克難題,“子彈”終于裝進“槍膛”。
  這次“兩彈結合”試驗,打破了超級大國的封鎖、壟斷,展示了我國國防技術的實力。
  如今,圖書館布展中,把錢老的巨型頭像用“東風—2甲”導彈作背景,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展現(xiàn)出錢學森作為導彈專家,在我國國防和航天事業(yè)上無可替代的重要性。
  圖書館的主體部分是錢學森事跡陳設,分為“中國航天事業(yè)奠基人”、“科學技術前沿的開拓者”、“人民科學家風范”和“戰(zhàn)略科學家的成功之道”4個部分,內(nèi)容涵蓋了錢學森人生歷程的主要事跡,反映出他對科學的杰出貢獻、高尚的精神境界及厚重的愛國情懷。
  錢學森早年留學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并與導師馮·卡門共同完成高速空氣動力學研究課題和建立“卡門-錢近似”公式,1939年他28歲時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1955年10月,錢學森沖破種種阻力回到祖國。在周恩來總理和聶榮臻元帥的直接領導下,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guī)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研制,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訂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fā)展規(guī)劃……錢學森是舉世公認的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chuàng)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工程控制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20世紀應用數(shù)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領袖人物,被稱為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通過參觀4個方面主題內(nèi)容展示,觀眾清晰地看到了錢學森一生最閃耀的亮點。
  品德智慧的結晶生活中,錢學森以淡然之心對待物質待遇,艱苦樸素,心無物念,不貪圖安逸享受,不計較物質待遇,彰顯出一位杰出科學家的平民本色。
  錢學森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始終以淡定之心對待權力地位。他說過“我是一名科技人員,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樣也不想要?!眻D書館中,珍藏了錢學森大量的親筆書信,特別是錢老晚年多封推辭各種榮譽、各種職務的信件。錢學森不慕虛榮、謙虛謹慎,他堅持反對“導彈之父”、“航天之父”之類的稱謂,將“一切成就歸于黨,歸于集體”,將黨和人民對他辛勤勞動的肯定,當做是一名科技人員“最高的光榮”,體現(xiàn)出超然豁達、淡如止水的思想境界。
  而在工作和學習上,錢學森講的是“忘我”與“奉獻”。
  展廳里,有一處錢學森書房的場景復原。筆者透過窗戶,看見書房面積很小,書桌面對書架,桌上列寧選集旁,臺燈、打開的書本、老花眼鏡、放大鏡、剪刀、藥瓶等隨意放置,仿佛斯人剛剛起身離去,很快就要回來。幾十年來,錢老利用一切時間工作、學習,研究手稿數(shù)萬頁,剪報數(shù)百袋,出版著作數(shù)十部,參閱過的書籍數(shù)萬本。展廳里有一張《錢學森涉足的主要學科領域及其時序》表,上面排列著:1932年———鐵道機械工程,1934年———航空工程,1936年———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1942年———火箭技術,1946年———核動力理論,1949年———航天工程……,一直到1991年———文藝理論、教育學、沙草產(chǎn)業(yè)、城市學。初步統(tǒng)計,60多年來涉足竟達26個學科,并在每個領域都能有所建樹。
  現(xiàn)在錢學森圖書館里,收藏他的藏書二萬余冊,及大量的剪報和手稿。這些書籍、文稿,是他高潔品德與博學智慧的結晶,見證了這位跨學科、跨領域的戰(zhàn)略科學家,學習、思考、鉆研、創(chuàng)新的歷程。
  培育英才的搖籃展館中,筆者見到一把靜靜擺放的計算尺。這把看似平常的計算尺后面,有這樣一則故事:錢老給中國科技大學本科生開設《火箭技術概論》課程中,發(fā)覺學生每次完成作業(yè)花費時間較長。經(jīng)了解得知,原來有將近三分之二學生沒錢買計算尺,只能手算。于是錢老把自己的獎金拿出來,給學生買計算尺?,F(xiàn)在館里展出的這把計算尺,是當時一位學生班長珍藏的,聽說籌建錢學森圖書館,他捐了出來,表達對錢老的懷念。
  錢學森說過,“我們要十分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當代世界科技競爭最激烈的是人才競爭。一個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因素?!痹诎l(fā)展我國航天事業(yè)中,錢學森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始終把培養(yǎng)人才、扶植人才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他一貫支持和鼓勵年輕科技骨干攀登科技高峰。他對年輕人的合理創(chuàng)新建議積極采納,對有前途的年輕苗子委以重任,培養(yǎng)科技帥才和將才。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從我國第一枚導彈研制起,就在錢老領導下工作。1978年錢老推薦他擔任第二代戰(zhàn)略導彈第一個型號總設計師,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和載人航天工程作出突出貢獻,2003年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1967年,中央決定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擔任院長。他力薦時年38歲的孫家棟組團研制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1971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如今,孫家棟已成長為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2009年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
  晚年,錢學森更加關注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2005年,錢老在301醫(yī)院說,“我近來思考的一個問題,即人才培養(yǎng)問題。我想說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而是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我認為這是我們國家長遠發(fā)展的一個大問題。”這篇談話的記錄稿,錢老逝世后,于2009年11月5日刊登在《人民日報》上,“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的“錢學森之問”,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
  筆者了解到,為讓錢學森精神伴隨和鼓舞青少年成長,圖書館將定期舉辦錢學森事跡巡展、報告會,舉辦錢學森精神征文、演講和攝影比賽等活動,以發(fā)揚光大老一輩科學家的崇高精神,為培養(yǎng)像錢學森那樣具有高尚人格、淵博知識、科學情懷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知識分子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