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鄉(xiāng)市龍洞鄉(xiāng)有這樣一個小山村,它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滿山蒼翠掩映著錯落的民居,碧瓦飛檐下棲息著輕巧的燕,青磚墻頭上搖曳著柔嫩的草。這里生活的人們過著與世無爭、男耕女織的小農生活。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尋常的小山村,走出了新中國最為傳奇的一位將領——陳賡。
1903年,陳賡出生在湖南湘鄉(xiāng)的一個地主家庭里。年少的他并沒有滿足于家庭環(huán)境的優(yōu)渥,而是追求更高遠的夢想。13歲參軍,18歲入黨,21歲成為黃埔軍校第一批學員,25歲主持中央特科工作,46歲成為了一軍之長。他年少有為,一生在橫槍躍馬、縱橫沙場中度過,在最后的歲月創(chuàng)建了新中國第一所軍事工程學院,成為一個時代的傳奇。
中國自古講究忠義兩全,然而真正做到兩全齊美的人很少。而他卻將兩者微妙地平衡,從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大寫的人。他是黃埔軍校的第一期學員,深受校長蔣介石的器重,但是在畢業(yè)之后,他沒有選擇高官厚祿,而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自己的信仰。1925年黃埔軍校學生東征,他救了身為校長的蔣介石一命,但很快國共之間反目成仇。1933年,陳賡被捕,蔣介石想以師生之情感化陳賡使其為己所用,換得的卻只是陳賡的怒目相向。他當年救下蔣介石,是出于師生之情,是報知遇之恩;而他拒絕蔣介石許下的高官厚祿,是為了民族的大義!他心懷天下,時刻為民眾著想,他帶領鐵騎踏遍祖國的半面河山。一句“瘦吾身而肥天下”振聾發(fā)聵,也撼動了天下人的心。是怎樣的忠肝義膽,才能換得如此的錚錚鐵骨!
中國自古講究文治武功,然而真正做到將兩者合二為一的將領很少。而他卻臨危受命,在橫槍躍馬之后奔赴北國冰城,在哈爾濱創(chuàng)建了一所新中國最為傳奇空前絕后的高等學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從選校址到破土動工,從聘請教師到招收學員,在哈軍工的組建與發(fā)展中,他扮演了各種各樣的角色。他禮賢下士,親自去請每一位教授,并日夜不停地奔赴北京以盡快獲得總理的批文。他把最好的待遇給了教授和專家,自己卻住在簡單的小平房里。有的老干部對他的做法不理解,他卻說:“你戴過八角帽,他戴過四角帽(指博士帽);我們既要承認兩萬五,也要承認十年寒窗苦;你是老資格,他在科學技術上奮斗了幾十年,也是老資格?”他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校長之一。最后,連錢學森都不得不贊嘆:“在我國現(xiàn)有的條件下,這么短時間內辦起這樣一所完整的、綜合性的軍事技術學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跡!”
“沙場馳驅南北游,橫槍躍馬幾春秋。為掃人間憂患事,小住南樓試作囚?!边@是他1933年被關押在國民黨南京憲兵司令部時寫下的詩句。當時他正值而立之年,以他的學識和家境,本可以在國民政府謀一份美差,過著怡然自足的生活,甚至可以像林語堂一樣遠渡重洋,像梁實秋一樣專心著作??墒撬麤]有。他頭頂青天,足踏黃土,肩上擔負的是民族大義,是天下蒼生。他不為名,不為利,不為祿,在橫槍躍馬、血染黃沙中淡薄了生死。他不是沒有自己的夢想、自己的愛和家庭,只是從入伍參軍的那一刻,他就做著一個關于民主、關于民生、關于民族的夢。他不屬于自己,而是屬于新中國,屬于哈軍工,屬于這個時代。
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校園內,那尊他的銅像還在傲然挺立。冷峻的眉目間閃耀著跨越時代的銳利,堅挺的脊背支撐著穿透百年的信念,帽檐上流動著歷經風雨而永不暗淡的光彩。他是一個時代的傳奇,他是陳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