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需要我們守護的道德——祭奠小悅悅的離去


兒時,“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童稚的歌謠還隱約地在耳畔響起。那時帶著鮮艷紅領巾的我們,在洋溢著“拾金不昧,尊老愛幼”的人文關懷中快樂地成長,在我們純凈如白紙的心中,莫可名狀地感覺到道德是很重要的東西,也許就像大海一樣,不可度量。
窗明幾凈的教室里,還不時回蕩著我們朗朗的讀書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些頗為生僻的文言詞句,我們也許不能完全讀懂,但是先賢們沉淀在其中的思想光輝,那如“世外桃源”般完美的夢幻國度卻在“潤物細無聲”中陪伴著我們成長,于是在我們的價值觀中,道德的種子便發(fā)芽了。
也許我貧乏的詞匯描繪不了道德的特質,但其實在我們呱呱落地,來到世間的那一刻,道德就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因為它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融化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骨髓里,薪火相傳,是我們人生道路的重要的旅伴。
還記得爺爺告訴我“人不能做昧良心的事情,否則要遭報應的”。還記得爸爸告訴我“人可以圓滑,但是道德的底線卻要謹守”。于是在我的心中,道德仿佛又多了一層神圣的光輝。
但是當我在網上看到年僅兩歲的佛山女孩小悅悅,在連續(xù)兩次被汽車碾壓,倒在血泊中的7分鐘里,從她身邊經過的18名路人竟無一人出手相救,最后才有一名拾荒的陳賢妹阿姨將其救起的新聞時,剎那間,我謹守了二十四年的道德內核破開了一道裂痕。小悅悅的悲慘遭遇讓我心生憐憫,但是那18名路人的冷血更是讓我不寒而栗。我不禁要問“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道德精神哪里去了”?
人情冷暖何至于斯!
人之初,性本善。但為什么現在的人這樣缺乏人性。21日,小悅悅帶著對生命的無限眷戀離開了,但是她那倒在雨水中的染血的幼稚面龐與嘶啞的哭喊卻留給了我們無盡的拷問。到底是什么讓我們如此冷漠?小悅悅的不幸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小說《藥》,當今的我們和魯迅先生筆下麻木的人們相比哪個更麻木?如果那時的人是愚昧無知,那當今的人卻是道德泯滅,明知該有作為而不作為,有沒有想過,如果人們都是這樣的冷血,今天的逃避,明天我們自己就有可能遇上??!
13日下午,小悅悅事件是給當今中國人道德良心做了一次最真實的隨機抽查,只是可惜調查的結果是18:1,一個多么觸目驚心的比例啊,這是社會道德缺失的最真實反映。
在功利主義與機會主義盛行的當下,對于利益的高度強調,對于自然的正義與基本倫理的斷然否定,形成了我們道德的斷層。“扶不起,不敢扶;要是孩子的家長賴上我怎么辦”在十八名路人的心中,當這種心理占據主導地位之時,小悅悅的悲劇就已經注定了。好事,做還是不做,在“彭宇”效應的影響下,大部分人選擇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于是就有了老人摔倒不敢扶,小孩倒在血泊中,于是就有了我們思想的自我閹割。
但幸好,我們還有像陳賢妹這樣的好阿姨,在沉悶的黑暗中給我們帶來了一抹亮色,讓我們不至于徹底的絕望。
陳阿姨并不是一個人!
在杭州,有最美媽媽吳南萍面對兒童墜樓危急時刻的伸手一接;在沈陽,有七旬夫婦面對街頭井蓋被汽車碾碎而樹起的警示牌;在匆匆街頭,仍然有人給乞討者錢物,仍然有人會扶起摔倒的老人與小孩。他們依循著心中的良知,跟著道德的指引,他們接住的,樹起的,給予的,扶起的是我們中國人代代相傳的道德精神。
我們不要做中國的路人!
我們的腳踏之地,便是中國。在這個逐漸變得陌生的社會中,只要我們光明,中國就不會黑暗。當社會風氣敗壞,法律法規(guī)還不健全的當下,只要作為一個個社會單元的“我們”心懷良知,遵守道德,即便不能使大的壞境得以根本扭轉,也能使遺憾和悲劇更少一點。
讓我們的精神,在每一個深夜,走向10月13日的那個下午,走向佛山的廣佛五金城,走到被汽車碾壓的小悅悅身邊,彎下腰,伸出手,張開愛心—這不僅僅是救她,更是在救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