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山 水 之 戀


  清明假日,與友約至九江度假。一來朋友想散散心,過濾煩惱;二來我倆皆未去過九江,對長江、廬山之景早已垂涎日久,遂一行兩人帶著幾許饑渴慕名而去。
  當(dāng)日下午,乘車至長江之濱,一股排山倒海之勢撲面而來,加上颼颼的江風(fēng),讓人不禁退卻幾步。一眼望去,對岸一條金黃的絲帶若隱若現(xiàn),湖北梅縣的油菜花絢麗綻放。遠視長江似乎并不比贛江寬闊,然細(xì)心一觀,江水擁有武林盟主長虹貫日之勢,帶著殺氣滾滾而來,非一般高手所能招架得住;而贛水卻如江南女子一般,柔情滿載,緩緩而流……前方潯陽樓閣,鎖江金塔千百年來矗立江畔,儼然是江的守護者,增添了長江的古韻氣息。近江邊婦人搗衣,老人垂釣,半路還見一中年男子下江游泳,可見她亦是百姓的生活休閑之所。真可謂“長江如畫繪不盡,化作波濤萬里行”!一行二人時而佇立江畔,凝望深思,時而御風(fēng)而行,時而水邊嬉戲,其樂融融,甚為悠閑!望著洶涌的江水,后浪推前浪,歷史的畫卷徐徐展開:從“建安時期,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孟德率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豪杰并起”到解放戰(zhàn)爭的“鐘山風(fēng)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到“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長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朝代更迭,興衰成敗。在她面前每一個人都是渺小的,東坡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她面前我們只能哀吾生之須臾,望江興嘆,浮生若夢。她又是一視同仁,無私博愛的,無論英雄豪杰還是無名小卒,不管億萬富豪或是貧苦百姓,來到她面前都會被欣然接納,她像慈母一樣把你擁入懷中,幫你除去煩惱,揩掉憂愁,拂去俗世的塵埃,讓你貪婪地欣賞,超然物外,心靈如江水般清澈,最終被浪花淘盡,是非成敗都將隨波東逝,不再復(fù)返,留下的只有青山、夕陽和江上清風(fēng),若虛曾言:“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辈唤畤@:長江,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是他賜予人們的精神寄托,讓人們從世俗紅塵中保持那一份獨有的寧靜明了!自古以來,她都是圣人名士、文人騷客的棲息之地。所不同的是,如今的長江主要承擔(dān)著經(jīng)濟之重?fù)?dān),車水馬龍,船來舶往,依然不失繁華……傍晚四時許,行至長江大橋,只見大橋橫貫?zāi)媳保玳L龍潛伏于波濤之間,蓄勢待發(fā),遨游于九天之上。在夕陽的襯托之下,更顯奪目。如果說長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產(chǎn)物,那么九江長江大橋就是人們巧奪天工的結(jié)晶。朋友叫我在橋上靜候片刻,當(dāng)大卡車經(jīng)過之時可以感覺到橋身的震動,我停了會兒,果然如此,一陣一陣的晃蕩。問其故,朋友笑答:這就是建筑師的杰作了,因為橋的韌性較好,所以有震感,若剛硬過度無緩沖,橋就容易損壞坍塌,縮短壽命,仔細(xì)一想,確實如此呀!
  日薄西山,本想觀長江夜色,奈何時間不許,我等只得向長江依依惜別而去!
  翌日,攜友三人約至廬山賞三疊泉瀑布。剛下車,就見赤篆“廬山東門”四個大字,好生氣派。說起廬山之名的來歷,有這么一個傳說:周代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結(jié)廬為舍,后成仙而去,故名廬山。立于山腳,仰而窺不見全貌,唯見山峰拔地而起,直沖天際,云霧繚繞其中,宛若仙境。想那白云深處,必有人家數(shù)戶。一路山道,石徑蜿蜒,游人絡(luò)繹不絕:有挑山工,有書生,有老人,有兒童,還有鴛鴦數(shù)對,佳人如云。最起眼的要數(shù)轎夫了,身著單衣的他們,古銅色的皮膚在陽光的照耀下透著光亮,他們雙人抬轎,邁著穩(wěn)重的步伐,踏著山階,向山頂或者山下一步一步走去,在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的高山奔波,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著實令吾等晚輩佩服得五體投地。一路上,觀賞玉川門、飛來石、天水潭、五老峰……斷層地貌的廬山,懸崖峭壁突兀森郁,那山仿佛是大自然用斧頭劈開的,陡峭無比。我與老友開玩笑說:“那峭壁之間,肯定有增強千年功力的野果,但有一巨莽在守衛(wèi)著,可惜我等摘不下啊!”他笑而不語,認(rèn)為我武俠電視劇看多了。
  晌午時分,行至半山腰,終于見得三疊泉瀑布,只見泉水從天而降,飛流直下。蓋因泉水分三段跌入深淵,非親眼目睹者不知其名之緣由。百米開外,仍能被水花所濺,涼爽之中略帶幾許寒意,與蜀道“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有異曲同工之妙。幾十米外,我與老友攀至崖壁照相,發(fā)現(xiàn)壁上也有涓涓細(xì)流。另一友人曰:“汝等不懼死耶?”吾嘆曰:“能登巖攀壁,覽得勝景,融入于山水之間,渾然一體,足矣!”但此委實為修煉之圣地,故當(dāng)初匡氏兄弟上山修道就不足為奇了。因時間原因,我等未繼續(xù)上山,據(jù)說山頂有一牯嶺鎮(zhèn),居住著上千戶人家,沿途還有廬山談話、廬山會議舊址,未能緬懷一番,實為憾事。遙想當(dāng)年,陶潛、李太白、白香山、子瞻等文豪到此尋得凈土,留下千古絕唱。蔣介石在此發(fā)表廬山談話,毛主席召開廬山會議,賽珍珠曾居住于此,并在廬山別墅創(chuàng)作了榮獲諾貝爾獎的名作———《大地》……廬山,古今中外名流賦予了她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散發(fā)著無窮的人文氣息。
  過程雖短,但把柴桑標(biāo)志性的山水玩賞了一番,見得中學(xué)舊友,了卻了一樁心愿,留下一份記憶永駐心底,心亦釋然許多,也不枉此行?。?0中醫(yī)文科1班 廖福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