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千載的典籍———《群書治要》
時間回溯1300年,公元7世紀,貞觀初年。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深感自己早年從軍,戎馬倥傯,讀書不多,于是偃武修文,留心治平之道,休生養(yǎng)民。鑒于前隋滅亡之失,深知創(chuàng)業(yè)維艱,守成不易,在位期間,鼓勵群臣進諫,批評其決策過失。令諫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歷代治國資政的史料,擷取六經(jīng)、四史、諸子百家中,有關(guā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要,匯編成書,取名為《群書治要》?!爸我?,就是指治國必須遵循的綱要、理論和方法。
《群書治要》取材于經(jīng)、史、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晉年”,以“務(wù)乎政術(shù),存乎勸戒”為宗旨,從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種,嘔心瀝血數(shù)年,于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編輯成書,共五十余萬言。書中,采擷經(jīng)典要義,闡明古圣先賢以德為本、修己為要的治國大綱;甄選歷代史實,既有明君用賢、忠良輔國達致天下太平的經(jīng)驗,也有昏主寵佞、奸臣欺主導致朝政危亡的實錄;博采諸子百家,總括治國安邦、匡政利民的方術(shù)??偲饋砜矗珪饕辛嗣癖?、用人、納諫、吏治四個方面的思想。
書成之后,魏征在序文中將它稱作是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寶典。意思就是說用在當今,可以用它作為學習古人經(jīng)驗處理現(xiàn)今事務(wù)的一面鏡子;流傳將來,可以提供給子孫后代作為吸取經(jīng)驗教訓的寶典。據(jù)史料記載,太宗喜其廣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釋卷。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辈⒏锌溃骸半奚偕型?,不精學業(yè),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觀所撰書,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唐太宗再次總結(jié)閱讀《治要》的感受說:“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庇墒牵笕吮銓⒇懹^之治的盛況,部分歸功于這部書的貢獻了。
然而由于當時中國雕版印刷尚未發(fā)達,此書在唐朝末年的戰(zhàn)亂中亡佚,幸而由日本遣唐使謄寫帶到日本,成為日本天皇和大臣學習中華文化的經(jīng)典。后經(jīng)輾轉(zhuǎn)流傳,于1000多年后的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由日人送回中國本土。民國年間,商務(wù)印書館四部叢刊曾以此為底本影印出版。最近則由團結(jié)出版社和中國書店補充整理并加考注后,分別以《群書治要考譯》和《群書治要譯注》為名刊行。
孫中山先生曾講道:“歐洲的科學發(fā)達、物質(zhì)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來二百多年的事。講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于中國。諸君都知道世界上學問最好的是德國,但是現(xiàn)在德國研究學問的人,還要研究中國的哲學,……去補救他們的科學之偏?!庇鴼v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恩比更是將解決21世紀各種社會問題的希望,寄托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在此,我們對于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仍需有一個正確的對待,既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虛無主義,而是應(yīng)該像錢穆先生在其《國史大綱》中所提倡的那樣,要對本國的歷史和文化持一種“溫情與敬意”,在真正深透理解的基礎(chǔ)上,詳加甄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傳承光大。這也是在學習研讀《治要》時所應(yīng)抱有的基本態(tài)度。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碑斚拢度簳我肪褪沁@樣一面反演歷史、照亮未來的明鏡。
附:為方便讀者朋友參考,茲將《群書治要》擷取的典籍名錄列示如下:
周易、尚書、毛詩、春秋左氏傳、禮記、周禮、周書、國語、韓詩外傳、孝經(jīng)、論語、孔子家語、史記、吳越春秋、漢書、后漢書、魏志、吳志、晉書、六韜、陰謀、鬻子、管子、晏子、司馬法、孫子兵法、老子、鹖冠子、列子、墨子、文子、曾子、吳子、商君子、尸子、申子、孟子、慎子、尹文子、莊子、尉繚子、孫卿子、呂氏春秋、韓子、三略、新語、賈子、淮南子、鹽鐵論、新序、說苑、桓子新論、潛夫論、崔寔政論、昌言、申鑒、中論、典論、劉廙政論、蔣子萬機論、政要論、體論、典語、傅子、袁子正書、抱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