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聽上去,很成都■2011級 統(tǒng)計 晏菲



  ▲2012大愛成都音樂節(jié)海報


  期末剛過,身邊的同學便忙活開了。從余溫尚存的五月天、陳奕迅、王力宏演唱會,到本月21日的大愛音樂節(jié),愛好音樂的人又開始了忙碌地訂票,匆忙地組隊,興奮地談論著偶像。他們說,這是一次搖滾、流行、民謠和電子的混合來襲,可是他們仍舊能從中找到感動的聲音。
  其實,成都,這個城市與音樂的緣分,很早就開始了。開場白成都。清晨。
  忙碌的七八點,匆匆而過的背影。街上攢動的人群和著汽車的鳴笛,緊張而短促??蛇@聲音刺耳的土地上,還葆有安穩(wěn)舒緩的節(jié)奏。浣花溪畔、府南河旁,一個個退休的大爺大媽手拿著樣式各異的收音機,一邊放著與我們這個年齡永遠無法合拍的歲月老歌,也不管是否影響了旁人的活動,便在這音質欠佳的音律中開始了一天的生活。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或是打打太極,或是逗逗八哥,抑或就在這昨夜剛剛下了雨的石板凳上坐著看看報紙。這是這個城市一天的初音,還夾雜著些許懷舊的感懷。主題曲成都。白晝。
  成都不是江南,沒有初上素裝的女子反彈琵琶。成都也不是陜北,沒有扎著頭巾的漢子聲嘶力竭地唱著生活。你若要追問什么樣的音樂最成都,或者當下還真沒有一個切實的定論。因為音樂,總是有脾氣的。強迫性地讓一種音樂來適應一座城市,只怕是摧毀了音樂的單純,也打磨了城市的棱角,有些不倫不類。
  成都,有些特別。它并不把本土的音樂形式過于城市化,連成都人不喜歡甚至不了解川劇也不會被過分苛責。還在讀書的孩子可以在大學里組一支搖滾樂隊,課間塞著耳機聽著歐美的說唱;父母一輩的人會在車上放一盤辛曉琪或者張學友的CD,偶爾也會花上一筆不菲的費用去看一次演唱會;老一輩的人,就只能在電視的晚會中跟著不常出現(xiàn)的民歌哼一哼,每次給孫子買CD的時候都說聽不懂現(xiàn)在的歌手唱些什么。各種音樂在成都和在其他所有城市一樣,隨著年齡差距和生活經歷的不同而緩緩地走向不同的未來。只是成都其與生俱來有一種軟綿環(huán)境,讓一些有脾氣的音樂和有脾氣的音樂人更愿意留下來。成都從不會成為一個音樂形式的標簽,也從未想過要同化每一個新近的想法。成都人喜歡音樂,就在這樣一個不高于生活的程度。他們喜歡的方式,就是與你存在于一個相同安靜的土壤,包容來自不同方向的節(jié)拍,然后待他們合上。壓軸戲成都。夜晚。
  坐在獨光下的吉他歌手,黑色的話筒和三腳架,人們手中晃動的啤酒,夜晚的成都絕對不再僅僅殘留在茶味和麻將聲的悠閑里。它有一種近乎看似浮躁的熱情,透過微暈的燈光,由一些年輕而固執(zhí)的歌手向你訴說。談起錦里和寬窄巷子,或許能讓你腦海中已不會再浮現(xiàn)旅游景點的字樣,而是某個晚上某個歌手某首打動你的歌曲。這是一個滋養(yǎng)的土壤,潮濕而溫潤。在這個圈子里,你能靜靜地坐在角落里唱著你的歌,你也可直接而坦白地表達質疑或是喜惡。它從不顯得專業(yè)和高尚,它或許就是一個粗陋鄙俗的草根滯留地。但或許正因如此,它才更接地氣,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音樂沉淀和醞釀。近些年,有許多成都歌手從酒吧走到了更寬廣的平臺上,并且得到了一些東西。但有一些人他們還在原地。
  人們說,成都還是一個很年輕的城市,所以越來越多的音樂開始在這里聚集。這或許是因為它的活力,或許是因為它能包容不同的聲音。但無論怎樣,這些聲音,聽上去都會顯得很“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