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土家族的后代,在國家大力展現(xiàn)少數(shù)民族民俗的時候,在我們年輕的一代逐漸被漢化之時,我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越來越鮮為人知的土家民俗。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稱漢族為“客家”。兩千年以前,他們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那時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關于土家族的族源說法不一,一說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說是古代由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一說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1910年前后),由彭咸率領的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后裔。這些說法,都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有一點可以斷定,即大約自五代以后,湘鄂西地區(qū)土家族這一穩(wěn)定的群體,開始逐漸形成為單一民族。
土家擺手舞“紅燈萬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土王宮里人如海,共慶新年擺手歌?!边@是清代詩人對土家族擺手舞的真實寫照。
“擺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體舞,也是土家族最隆重的風俗活動。它集舞蹈藝術與體育健身于一體,有“東方迪斯科”之稱。在舞蹈儀式上,唱起擺手歌,跳起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方面的七十多個動作,祭祀祖先,祈求豐收。一般在年節(jié)舉行,并發(fā)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擺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的叫“大擺手”?!按髷[手”規(guī)模大、套數(shù)多、時間長,歷時七、八天,與集市貿易、文藝體育活動一起,在“擺手堂”前舉行。“小擺手”規(guī)模小,套數(shù)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氏族祠堂舉行。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有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隨著時光的流逝,老一輩擺手人日漸稀少,新一代擺手人成長起來,擺手舞已逐漸成為我們土家人待人接客必跳的民族舞蹈。
女兒會女兒會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談情說愛的傳統(tǒng)習俗節(jié)日,農歷五月十三、七月十二舉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趕會。舊時,女孩平素不得出門,唯這天去集于會,故稱“女兒會”。欲擇夫婿的女孩兒,著衣多層,內長外短,以讓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趕會時,稍帶一些土產山貨,佯裝趕集售物。欲覓對象的男子則身背空背簍,佯裝購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購物”。在一場風趣的“討價還價”中各顯聰明才智,進行互相了解。如物價看漲,表明姑娘不答應,小伙子應知趣走開,否則便會挨罵。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許,雙方退出鬧市,找一僻靜處自訂終生大事。
哭嫁我們土家族人愛唱山歌,土家男女因對歌相愛結婚的不少。按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風俗。為了準備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學習哭嫁。觀摩、學習如何哭,很小就陪哭。在哭嫁時,同村親友的女孩都來陪哭,口中念念有詞,叫做“送嫁飯”。陪哭的人,哭得越傷心,越動聽,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會哭嫁,就會受到歧視和譏笑。男方必須送粑粑到女方家,參加哭嫁的人多、范圍廣,而且有專門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時間短則五、六天,長則一二個月。要與家人、親戚、朋友之間哭。哭的內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滿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漸淡化,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還有此遺風遺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