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發(fā)生在三明學院的真實故事———來自閩西老區(qū)的貧困生楊羽飛考上大學,在新的起跑線上,他勤工儉學,生活得很愉快。
寒假,他趕到廈門與打工的父親一起過年。父親得了急性尿毒癥,在日夜看護和治療費短缺的情況下,他做出了兩個決定:賣掉母親留下的祖厝救父親!帶著父親上大學!
因為怕被學校退學,他采取了低調處理。奔忙與課堂、醫(yī)院、出租屋之間,常常顧此失彼,加上治療費的壓力,他很艱難。
除了楊羽飛外,大一學生也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曾格格是家中的小公主,學習成績優(yōu)異,卻不體諒父母的難處;崇尚“六十分萬歲”的大寶圖虛榮,把母親叫阿姨;趙勇剛徒有虛名,卻很矯情,什么事都不敢面對;豆豆陰差陽錯來到三明學院,一直后悔……在楊羽飛的感染下,他們重新認識大學生活,思想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紙 包 不住火。系主任陸教授發(fā)現(xiàn)了情況,并 親自 到出租屋 看望 ,寄 予極大的同情。全校師生都起來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楊羽飛被感動著……楊羽飛成了“感動福建十大人物”之后,遇到的是更大的心理壓力。巡回演講、開會、采訪、照顧父親等等,使得他出現(xiàn)了考試不及格的情況。有人覺得他驕傲了,奢侈了,不該穿昂貴的衣服。這個沒有被生活壓垮的學生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幾近崩潰,他選擇了離開學校,回老家。
楊羽飛在車站被老師和同學們挽留,但他仍然一意孤行。穿著病號服的陸教授趕來,使得他驚訝,原來陸教授歡樂不治之癥。這位因工作而耽誤了治療的辛勤園丁講述了自己的臨終遺言,讓楊羽飛感動之極并茅塞頓開。他決定要像陸教授一樣,學會擔當,懂得責任,在陽光和雨露中,長成一棵大樹!
在楊羽飛事件中,不僅僅反映了一個陽光男孩的孝道,而且通過他的磨難和成長提出了一個命題:我們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大學生。作品塑造了楊羽飛的形象,歌頌了陸教授和輔導員老師的奉獻,也表現(xiàn)了大寶、曾格格對父母孝道的前后變化,讓同學認識了感恩,認識了上大學的意義。
楊羽飛獲得全國道德模范光榮稱號,受到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根據楊羽飛提出捐出剩余的14萬愛心款的意愿,學校按照1:1的比例追加款一共28萬元,成立“三明學院自強自立獎勵基金”。
一花引來萬花開。繼楊羽飛之后,又有許多模范的學生和輔導員登上了省級和國家級的光榮榜,三明學院進入良性循環(huán)的發(fā)展階段,師生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以師德模范曹云露教授和全國道德模范曹陽飛宇事跡為原型,反映三明學院“典型引路、榜樣育人”成效,歷時一個月創(chuàng)作排練的原創(chuàng)校園劇《上大學》于6月13日正式搬上舞臺,首演現(xiàn)場氣氛熱烈,反響不俗。為探究《上大學》的幕后故事,我們走近了《上大學》……走近《上大學》,看見真誠藝術源于生活,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平淡無奇經過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加工,精煉的語言描述,緊湊的情節(jié)編排,激烈的沖突渲染,最終為世人呈現(xiàn)出高于生活的藝術美感和精神享受。
福州市藝術創(chuàng)作中心書記、校園劇《上大學》的編劇馬文正在談到創(chuàng)作初衷時表示,“現(xiàn)今的文化生活中,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群體,數(shù)目眾多,但是卻沒有多少為大學生創(chuàng)作的人,也沒有多少反映大學生生活的作品,作為一個專業(yè)作者,我覺得有這個社會責任來為大學生寫戲,反映當代大學生的生活”。但今天的大學是什么樣的大學,究竟能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知識、有道德、有愛心和有理想的人?能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勇于擔當、善于擔當?shù)娜耍狂R文正一直有著這樣的疑惑。一次來三明學院的采風,他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
深刻了解三明學院師德模范曹云露、全國第三屆道德模范曹陽飛宇等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以及“典型引路、榜樣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堅定了馬文正的創(chuàng)作決心。因為沙溪河畔、戴云山下這所學府故事很多、很真,淳樸的人物原型本身足以打動人。正如本劇編劇、福建省曲藝家協(xié)會王芳導演所言,“真實是最有力量的。編劇捕捉生活中真實的故事,彰顯出不同尋常的意義”。
真實的故事召喚著真誠的藝術工作者,繼編劇馬文正、導演王芳加入《上大學》之后,福建省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唐皖閩、福州市歌舞劇院林寶杰也紛紛加盟該劇,分別擔任舞美設計和舞美監(jiān)制。為了使劇情更加貼近校園生活,為了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非專業(yè)演員的表演潛力,編劇馬文正在全面了解學生演員的基礎上,根據演員的個性重新設計劇中人物的性格,結合三明學院的特色以及當下校園流行語不斷修飾臺詞、豐滿情節(jié),截至首演前,劇本已修改12稿。所以,首演舞臺上我們看到了陽光的楊羽飛、嬌慣的曾格格、虛榮的大寶,聽到了時下流行的B-Box、《最炫民族風》,更感受到了輕松自然的表演所傳達出的歡喜與感動。
編劇如此,導演亦是如此。一個月的排演期內,青年導演王芳過著奔波于三明和福州之間的生活。在三明學院,她以排練廳為家,把學生演員視如自己孩子,演員什么時候休息,她就什么時間收工。她毫不吝惜對演員演技的傳授,也毫不避諱對演員缺點和懈怠的批評,首演結束后,她說,“排練一個校園劇,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藝術成果,還塑造了一支優(yōu)秀的隊伍”,隊伍顯然優(yōu)秀,但沒有這位年輕的“隊長”,這優(yōu)秀又從何而來呢?
首演的成功源于編劇、導演的真誠創(chuàng)作,源自主創(chuàng)團隊的精誠團結,功于日日夜夜所有演職人員的辛勤付出。殊不知,從創(chuàng)作到排練,從幕后到幕前,支撐整個原創(chuàng)校園劇成型的是學校上下的不遺余力的支持。三明學院黨委行政對此劇的創(chuàng)作十分重視,校領導多次到排練現(xiàn)場指導,各部門、各院系的密切配合,保障了排演工作的順利進展。曾經,工作、求學于三明學院這所學府師德、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感動了萬千人;如今,同樣孕育于這所學府、內涵楷模精神的誠意之作已初現(xiàn)風采,希望它能給世人帶來更多的感受。
走近《上大學》,看見成長當夏日的第一縷陽光照進排練廳時,那里已是一團忙碌。窗臺前他在抑揚頓挫地練聲,地板上她們在熟悉著舞臺動作,角落里還有幾位默默地觸摸著角色內心……他、她、他們,都是校園劇的演員,是從五湖四海來三明上大學的學生,是經過層層海選出演《上大學》的90后學生演員。一段時間以來,90后被貼上“缺乏吃苦能力、沒有擔當、自私、慵懶”等標簽。的確,對于新一代,似乎總有人來褒貶一番,或憂心忡忡,或贊揚嘉許,但曾經的“新一代”又總在歲月的歷練的成長為時代的主人翁。走近《上大學》,我們看到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在認真著繁重學習任務同時,也詮釋著非專業(yè)演員的專業(yè)精神,他們扮演著身邊的榜樣,也在展現(xiàn)著真實的自己。
“雖然之前通過主題班會對曹陽飛宇有認識,但是一些經歷和細節(jié)還是比較難理解,后來我與飛宇學長進行交流,看了《德耀中華》這本書,自己慢慢理解,才漸漸融入這個角色”,在劇中飾演楊羽飛的蔣翔宇這樣說。為了理解角色,深入角色,非專業(yè)的演員主動去拜訪《上大學》的人物原型及親友,去了解主人公的處世態(tài)度、生活習慣。除了在訪談中汲取靈感,這群非專業(yè)的90后演員還積極地去圖書館里、到互聯(lián)網上查閱有關有關表演和人物原型的學習資料,利用學習、排練間隙去鉆研,去體會。當然,演員們最珍惜的還是每次與編劇、導演的對話交流,每次交流之后他們都細細地去咀嚼,再與其他演員相互切磋,慢慢地去感悟情境中的人物內心活動,一遍遍去“磨戲”,一點點去感覺。
為了能在正式演出時呈現(xiàn)出最完美的狀態(tài),學生演員們平時不敢有一絲的松弛和馬虎。在沒有空調的排練廳里,穿著厚厚冬裝的演員不斷地嘗試著“無汗”的哆嗦;為了排演順暢,他們打破正常的作息時間和飲食習慣,午休成了一種奢侈,熬夜加班便也司空見慣。如此的高強度難免令一些學生的身體吃不消,但這些90后卻從未動搖,曾有發(fā)燒、飾演曾格格的陳詩涵說,“沒事,我吃點藥就好,不能因為我一個人而耽誤了進程”。除了演員自己的堅持與堅強,演員之間的鼓勵、理解與支持也是話劇排演順暢的保證。萬理想并非飾演陸教授的第一人選,而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最終出演陸教授的第一飾演者正是萬理想的好朋友,這讓萬理想十分困擾,但在這位好朋友的勸解和支持下,在編劇和導演的指導下,在全體演員的配合磨練下,陸教授的角色才最終得以綻放。
首演結束,卸下角色的學生演員相擁而泣,這淚水是因為被校園劇中主人公的崇高精神所打動,也是因為彼此的辛苦和付出得到了認可和回報。一位親歷整個排演過程的老師說,“我已經放下了對90后的偏見,在校園劇的排練過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90后的學生有超越他們年齡的思想。并不是網絡上所說的那樣,他們是有擔當有理想有責任意識,有團隊意識的一代人?!?br> 舞臺下90后學生個性張揚,舞臺上90后演員敬業(yè)專業(yè);“遠看”90后吃不下苦、合不了群,“近看”90后倔強懂擔當,獨立也團結;他們是有著時代烙印、別具一格的新新人類,他們也是傳承厚德博學、艱苦卓絕精神的菁菁學子,他們,一直在成長。走近《上大學》,看見自己《上大學》能夠創(chuàng)作,因為真實感動了編創(chuàng)。《上大學》華麗首演,因為主創(chuàng)的真誠付出。在幕后的創(chuàng)作與排演中,主創(chuàng)們無數(shù)次為角色、“原型”動容;在幕前舞臺下,觀眾也無不為發(fā)生在身邊的感人事跡再次潸然。
在記者的采訪中,幾乎每個學生演員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曹云露教授、曹陽飛宇的故事對他們來說耳熟能詳,但作為這一演員如何去與人物原型交流,難度特別大,在通過各種努力逐漸入戲后,不僅體會到了角色的心情,更理解了人物原型的所作所為。曹教授、飛宇故事雖然發(fā)生在自己身邊,但以前總是覺得楷?!案卟豢膳省?,經過演出,同學們表示,飛宇學長是與他們一樣的普通學生,只是有著不同的遭遇,飛宇所做的都是子女為父母應盡的義務,是一個學子在求學追夢路上應有的付出。他們承諾要認真反省,做自己應做的事。
無獨有偶,觀眾們除了驚嘆于話劇的情節(jié)、演員的表演等,更多地是表示他們原來距模范很遠。一位學生觀眾表示,看了《上大學》讓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問題,令他對上大學這件事有了新的思考,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有了新的規(guī)劃。一位老師說,“大道理大家都懂,但體會可能不深。模范也是人,他們做得也都是平凡的事。但他們之所以被成為先進,是因為他們把平凡的、普通的、一個人應為的事都不折不扣、持續(xù)不斷的做著。而這恰恰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所以大家被感動了?!?br> 走近《上大學》,榜樣就在我們身邊,我們離自己更近。走近《上大學》,看見了對90后的偏見,也看到了90后的成長。走近90后的《上大學》,我們看見的更多,我們應做的更多。(記者:黃蘭婷 陳根財 饒暉 鄭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