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南信大——記我校特色美食
在中苑清真餐廳的南面,有這樣一家名叫“向陽正宗鴨血粉絲店”的小吃店。每天都會有許多學生前來光顧,如此生意興隆的小店店主不是他人,正是獲得“感動南京十大人物”、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榮譽的我校大物專業(yè)研二學生夏麗,店里工作人員都是她的家人。
早晨,你會看到攤子上擺滿了各種小吃,有粥、油條、芝麻餅、小包子、玉米等,每種都賣得很好,特別是玉米和油條,一直深受同學們的喜愛。中午、晚上還會提供鴨血粉絲、涼面、粽子等。最具特色的當然得數(shù)鴨血粉絲和粽子,如夏麗所說:“鴨血粉絲一直都是我家的招牌特色,從開店至今,很多人都慕名而來,吃過之后覺得口味很正宗地道。
我家的粽子一年四季都在賣,特別是每年的端午,都會不夠賣,很多班級都來提前預定?!?br> 當記者問到為什么有這么多同學來光顧小店時,夏麗的母親說:“很多同學把這里當成自己的家,每當他們心情不好,碰到情感問題、學業(yè)問題等,他們就會來找我,和我談心,我會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心去開導他們?!?br> 夏麗還講道:“小店之所以有今天的興隆,價格的實惠也是必不可少的?!?.5元/碗的鴨血粉絲、0.5元/根的油條……它們的價格與其他小吃店的相比便宜很多。夏麗母親的一席話更是讓人感動,“每次我看到一些穿著不太好的同學來買我家東西,我都會打折扣”。
夏麗和她的家人正是這樣,一直以最純樸的情誼經(jīng)營著小店,用最真誠的熱情溫暖著同學。
親,還記得東苑二樓食堂那個有著清澈眼神、即使戴著衛(wèi)生口罩也依然能感受到她動人微笑的女孩嗎?她被我校同學特別是廣大男同胞親切地喚作 “瓦罐西施”。
這家江西瓦罐湯由來自江西南昌的陶大叔承包,而“瓦罐西施”就是大叔的小女兒,父女倆有著同樣真誠、好看的雙眸。高中畢業(yè)后,女兒來到南京幫父親照顧生意,她的一顰一笑在我校同學心間留下了揮之不去的美麗。雖然“瓦罐西施”如今已回到江西老家,但校園里依舊有她的傳說,瓦罐湯的生意也依舊很好。
據(jù)大叔說,在冬季每天都能賣出800多罐湯,夏季因為天氣炎熱會稍微少一些,但經(jīng)營也比較可觀。打開瓦罐,熱氣直冒,各種食材在湯里翻滾,散發(fā)著誘人的香氣,人的身心也會隨之溫暖。陶大叔說,所有的食材需提前一天買好,在爐火里至少要熬上三個小時,才會交融成美味的湯品,其中最受歡迎的要數(shù)老雞湯和芙蓉蛋了。老雞湯有各種組合,茶樹菇、海帶……不同搭配讓老雞湯的味道有了多種變化。芙蓉蛋則鮮嫩可口、爽滑,秘籍在于在均勻的蛋液里加入專門熬制的大骨頭湯。
陶大叔堅持食材一定要新鮮,過夜的湯從不賣給學生。這或許也是瓦罐湯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吧。
說到中苑的美食,那就不得不提以老鄉(xiāng)親面館的油潑面、臊子面為代表的一系列西北面食。從手工面條到臊子、調料,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精心準備,才成就了一碗色香味均懾人心魄的面食。
中苑新食堂二樓的老鄉(xiāng)親面館在咱們學校已有6年歷史了,老板是陜西人,生意一直十分火爆,一般需等上十幾分鐘甚至半個小時。為滿足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學,面館在保持西北特色的同時,將其做了改進,以盡量滿足大多數(shù)人的口味。
據(jù)店員介紹,手工面條都非常新鮮,絕不含防腐劑,而且店里所用的高粱醋、辣椒等調料都從陜西岐山運來。由于生意很好,店員們每天早上從七點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將土豆、胡蘿卜、豆腐、四季豆等切成小塊燴制在一起,炒制成美味的肉片炸醬,再做好辣椒油,將各種材料澆在剛出鍋的面上,色香味俱全,讓人口水直流。直到晚上10點多同學們的宵夜時間結束,店員們才結束一天的辛勞。
正如店的名字“老鄉(xiāng)親”所言,同學們對“老鄉(xiāng)親”的面感到無比親切,就像媽媽為自己做的面一樣,雖不華麗,但樸實、好吃,心中油然而生一種幸福感。
走進位于中苑的我校教工食堂,你首先可以看到一排樹立的屏風,屏風后面整齊排列著木質餐桌,餐桌總是保持潔凈。食堂周圍則環(huán)繞著幾棵大梧桐樹,使得它不僅安享綠蔭下的涼爽,更讓食堂的空氣保持清新。
當然,它的特色不止在環(huán)境上。食堂一樓的各種菜肴不僅品種多、份量足、質量有保證,更主要的是口味好。每一種菜都明碼標價,每次服務人員為 師 生 們 打菜,都是滿滿的一勺,正如該食堂經(jīng)理所說:“我們食堂打菜是有規(guī)定的,以滿勺為準?!?br> 食堂二樓“1960餐廳”除了水餃、餛飩、面條、米線、河粉、砂鍋、炒飯等風味小吃外,還提供小炒、宴席服務,主營農家土菜、家常菜。其中以農家魚頭王、砂鍋焗山藥、雪菜燒野雞等最具特色,農家魚頭王由花鰱和廚師自制的興化魚丸合燉而成,味道香醇,湯汁濃郁;砂鍋焗山藥則外焦里嫩,格外香甜。
如同“1960”這個名字一樣優(yōu)雅獨特,教工食堂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學生前來就餐。
位于中苑老食堂北門旁邊的煎餅,一定是很多同學都喜歡吃的美食。每天清晨帶著朦朧的睡眼去上課,總會看見長龍似的人在排隊。
做煎餅的大媽笑著介紹道,三輪車一輛和煎餅爐子一個,再配上鋼板一塊,煎餅鏟刀、刮板各一塊,面桶、勺子以及各類小配件,就是制作煎餅的全部工具。大媽所做的煎餅,面皮白嫩,味道純正,個大量足,很多女生甚至把它當做晚飯。其中的脆餅格外受同學們青睞,嚼在嘴里,香脆可口。記者觀察到,大媽調面糊十分熟練,用大火先把鋼板燒燙,用刮板在鍋面上清理下前面煎餅的殘留物,將面糊不多不少地攤在鍋面中間部分,然后再逐漸擴大面糊攤的面積,最后再應顧客要求放進各種配菜,一個好看好吃又充饑的煎餅就做成了。
在記者的強烈要求下,記者攤了一個煎餅,結果攤得一點都不勻稱,引得周圍人“哈哈”大笑。大媽介紹到,攤煎餅時刮板與鍋面的傾斜角度越小,刮出的煎餅就越厚;刮板與鍋面越垂直,煎餅就刮得越薄。而煎餅攤得越薄,成本就越低,口感也越好。
由于大媽的生意很好,記者“不得不”提早結束了這次“采訪”。
(文/陳靜怡 王也 董海南 圖/龔奕 楊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