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漫談“群育”


  我校在百年的辦學歷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早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時期,校長經(jīng)亨頤就主張人才培養(yǎng)要“德智體美群五育”并重,全面發(fā)展,尤重德育?!岸繕藙t在于培養(yǎng)正直、堅強、學識兼?zhèn)渲瞬?,為國家服務?!?br>  “群育”,又稱群性教育,其目的是促進個人社會化的過程,培養(yǎng)對己對人都有益的社會行為與特性,使受教育者樹立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處理個人與自身,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服務社會?!督逃筠o典》認為“群育”有五個方面的基本因素:一是人群關系、團體生活、群眾福利、公共道德、公民義務和權利等社會群體意識;二是良好的服務、助人、合作、團結、友愛等品質(zhì)和自律自治能力;三是開展有益活動,陶冶群性,形成正確的社交態(tài)度;四是遵守群體紀律,服從群體要求,完成群體或他人給予的任務;五是慎重選擇利于群性發(fā)展的大眾傳播媒介,包括報紙,雜志,書籍,電影,電視,廣播等。
  在我國,“群育”的思想古已有之。孔子雖未明言“群育”,但卻已交寓其中,如教人“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提倡“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等。荀子明確提出了“合群”論,曰:“古之所謂上者,厚敦者也,合群者也……?!薄熬吆我??曰:能群也?!苯?,嚴復等維新主義者認為“天演之事,將使能群者存,善群者存,不善群者滅”,倡導“合群致治”。
  我校在早期倡導“群育”思想也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近代中國,多災多難,人民飽受列強侵略蹂躪之苦,渴望救亡圖存。學校順應潮流,貫徹“群育”,將愛國、強國,抵御外侮的民族血性貫穿其中。任弼時10歲時就認識到:“中國有四萬萬同胞,而不能勝少數(shù)人之國,咎在不能合群也?!?愛群者強國之基也?!瓙蹏叵群先海先罕叵葠廴骸!裟軔廴?,國安有不強哉!”
  “群育”的思想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諸多觀點。如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zhì)屬性”,“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堅持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系統(tǒng)論)”等。同時它也符合社會心理學的重要學說:群體動力論。即:要改變一個個體,最好從改變其生活的群體入手。雖然建國后,國家提出了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但并非代表放棄了“群育",而是把“群育”溶入到了其他幾育之中。
  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東方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化與工業(yè)化,計劃經(jīng)濟與市場經(jīng)濟相互交織,相互沖突,相互融合,社會處于變動無序的多元整合狀態(tài)。另外,家庭結構發(fā)生變化,獨生子女多?;ヂ?lián)網(wǎng)飛速發(fā)展,將許多年輕人拉向非群性化軌道。如今,“群育”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