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28年的氣象人生———訪我校校友吳文榮





  48歲的吳文榮皮膚略黑,說話和舉止都透著溫和氣息,輕言輕語卻又思維敏捷、條理清晰,時不時地妙語連珠,讓人感到特別隨意和親切。
  1979年,15歲的吳文榮進入我校天氣動力學專業(yè)讀書,畢業(yè)后進入西藏地區(qū)參加氣象預報工作。時間把一個初出茅廬的學生歷練成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氣象專家,現(xiàn)在已是金華市氣象局副局長的他依舊為了氣象事業(yè)而不懈努力著。
  難忘的大學時光1979年,年僅15歲的吳文榮離開家,背著行囊踏上求學之路?;疑睦闲iT、莊嚴的尚賢樓、明德樓、圖書館……勾畫出難忘的大學時光。那時,學校里的娛樂設施不多,但課余時間卻不寂寞,圖書館是他們的樂土。有時候,大家在宿舍里爭相傳閱書籍,為了能夠及時地看完一本書,熄燈后躺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挑燈夜戰(zhàn)“是常有的事。書籍帶給吳文榮一個不一樣的世界,讓他的大學時光染上悠悠的墨香,也帶給他走出去的渴望。
  學校里豐富的氣象資料和認真科研的良好氛圍奠定了吳文榮堅實的氣象基礎,而且他一方面在學校里鍛煉了自我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了個人素質(zhì)。
  獻給高原的青春歲月悠遠的天空與一望無垠的土地連接,皚皚的雪山反射著刺眼的陽光,靈動的歌聲來自天籟,打破沉靜卻傳來一份神秘。1983年,吳文榮畢業(yè)后被分到西藏工作,那一年他20歲,而這一去便是19年。
  從校園走向工作崗位,一切需要重新學習,吳文榮每天的工作就是負責天氣預報??此坪唵蔚念A報結(jié)果,氣象工作人員卻需要付出辛苦的勞動和承受很大的壓力。從接收報文到轉(zhuǎn)化成天氣代碼,再到通過地面、高空氣象圖分析天氣系統(tǒng)、環(huán)流,再到與過去的天氣比較,對大氣運動的演化,得到未來的天氣情況,每一步都得認真細心。吳文榮每天接觸到的就是各種數(shù)據(j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枯燥單調(diào),但是通過一本本的天氣筆記,他認真總結(jié),虛心學習,逐漸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預報員,進而成為一名業(yè)務管理者。在西藏工作期間,每一年半可以回內(nèi)地休養(yǎng)3個月,而這給了吳文榮了解自然山水的機會,他將科學文化與自然地理相融會貫通,在游覽中,沉淀在心中的氣韻得到升華。
  8年時光一晃而過,與家人聚少離多的日子終于要結(jié)束了,但因為吳文榮工作出色,單位不舍得讓他走,想讓他繼續(xù)留在西藏工作。一起工作的同事相繼回內(nèi)地了,8年來,他的身體依舊不能完全適應高原氣候,吳文榮想到過放棄。他想走出去,于是利用休假時間去了北海,在當時地產(chǎn)熱的大背景下,嘗試過不同行業(yè)。但他最終還是放不下心愛的氣象事業(yè),吳文榮說服自己回到了工作崗位。隨著一批又一批新人的成長,隨著自身業(yè)務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11年時間又過去了。這期間,他對家庭和孩子充滿了愧疚,覺得自己給予家庭的太少了。
  讓年輕人成長起來現(xiàn)在的吳文榮雖不再直接參與具體技術(shù)工作,但卻是一位技術(shù)型領導。一方面,他緊跟時代的步伐,他時刻把自己當成學生,避免固步自封;另一方面,他努力為年輕人創(chuàng)造學習條件,如他要求工作人員保持繪制氣象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還為工作人員購置了一臺小型機,方便工作人員進行氣象研究。吳文榮告訴記者,守著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放是無法進步的,如果有能力就該創(chuàng)造條件,帶動年輕人成長起來。
  從20歲到48歲,吳文榮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氣象事業(yè),奉獻給了這份凝聚了他太多心血的事業(yè),雖然平淡但絕不平凡的事業(yè)。 (殷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