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圖書館后的春華園里立著一位叫王禹偁的人物銅像,或許很多人知道有這個銅像,但是不知道這個人是誰。其實,王禹偁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文學史上都是值得我們菏澤人驕傲的歷史名人。但是限于對他的研究有待深入,知名度有待提高,就出現(xiàn)了菏澤人讀不準王禹偁的名字,甚至不知其人的尷尬和諷刺現(xiàn)象。
但是,就在2010年,因為他出版了一部綜合型研究王禹稱的著作 《王禹偁評傳》,在王禹偁的家鄉(xiāng)巨野舉辦了“全國王禹偁學術(shù)研討會”,不僅使這種尷尬與諷刺永遠成為過去,還使全國王禹偁研究邁出一大步,提高了王禹偁的全國知名度。他就是潘守皎。
科研:誰說書生百無一用幾年前,學術(shù)界研究王禹偁還只局限于某一方面,看到同鄉(xiāng)名人受冷遇,很多文學史研究者對宋代文學家王禹稱的文學地位認識不夠,他很痛心。作為菏澤人,他想系統(tǒng)研究王禹稱直到為其“正名”,也為菏澤文化做點事。當時的一個想法,成為了他日后行動的動力。為了研究王禹偁,他搜羅來王禹偁存世作品,全部影印品,一篇篇標點句讀,然后一遍遍校讀,一點點研究。他還多次到王禹偁家鄉(xiāng)菏澤巨野采風、實地考察。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年后他出版的《王禹偁評傳》一炮打響。同年,菏澤市委、市政府,巨野縣委、縣政府以及菏澤學院在巨野舉辦了“全國王禹偁學術(shù)研討會”,全國各地的相關專家咸來與會。研討會上,全國著名古代文學專家、宋代文學研究會會長曾棗莊、山東省古典文學研究會會長袁士碩等高度贊揚了《王禹偁評傳》這本書的學術(shù)價值,并充分肯定了他把地方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相結(jié)合,為提升地方文化實力所取得的貢獻。
《王禹偁評傳》的成功,使他更堅定地認為科學研究不應坐而論道,應以科研為手段參與地方文化建設,用實際行動服務地方文化建設,將菏澤地方文化推向全國。
自從1991年他到陜西師范大學研修,在知名教授霍松林、裴讓等老師影響下走上學術(shù)研究的道路。多年來,他一直從事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工作,并且成果豐碩。2007年至今的幾年中,他出版《王禹偁評傳》《說宋詞》等專著四部;在《文史知識》《齊魯學刊》《東岳論叢》等國內(nèi)重要期刊上發(fā)表論文近二十篇,其中7篇被全國中文核心期刊、CSSCI收錄。同時,在課題立項研究方面,2007年以來,潘守皎還先后承擔并完成山東社科聯(lián)重點課題一項,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課題一項,另有兩項菏澤學院基金課題也已完成結(jié)項。興趣是最大的動力,潘守皎說自己從小十分喜歡讀背宋詞,到了大學對古典文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加癡迷,畢業(yè)時是以他癡迷的晏幾道詞做的論文。
課堂: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說過他是王禹偁研究的知名學者,但是真正認識他是在他的課堂上。那時他教授《論語》。上課前學生們設想著來教授的老師也許是個戴著眼鏡食古不化滿口子曰詩云的清瘦老先生,沒想到一低頭的功夫講臺上巋然站著個儒雅先生,還是個美男。也許因為滿腹詩書浩然之氣,他態(tài)度莊重,十分有氣度。在座的女學生竊竊私語一陣兒后,不由自主地閉了嘴,挺直了背,等他開講。
他講話不緊不慢,如同潺潺的流水,眼睛像會說話,注視著學生也不看攤在課桌上的備課本。本來古奧的文言文經(jīng)他平易的解釋,伴著手勢起伏,穿插風趣幽默的故事,圣人的道理也猶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潤澤著學生們的心田。他有時義正詞嚴,鋒芒畢露,更多時候講授經(jīng)典像是在講述自己求學、修身的心得般平易、自如、瀟灑,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學生說聽他講課甚至分不清何者為夫子何者為先生。學生們不由自主地被他講的課吸引住,被他的溫文爾雅吸引住。所以,他的論語課很受學生歡迎,如果晚到一會,前排已經(jīng)坐滿,就只能到后排去聽講了。每周一次的論語課,幾乎沒有學生舍得中途離開。在快餐文化泛濫的今天,有誰舍得錯過一次真正的文化大餐呢?
有時受到他論語心得的啟發(fā),學生下了課還會追出教室門,喚住他請教。他溫和的態(tài)度,悉心地解答,總能使學生滿意。他還會熱情地在你的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的郵箱號,臨別時囑咐你“再有疑問可以發(fā)郵件”。
有學生說:“《論語》有言:‘君子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其實,潘老師就是這樣的。起初遠遠望潘老師,覺得他很莊重,接近之后又覺得他很溫和,等到聽他講課之后,又覺得他義正辭嚴,一絲茍且也沒有?!睒I(yè)余:平生最愛是山水楓丹溪清皆沉醉,平生最愛是山水。他喜歡讀萬卷書,也好行萬里路。
一有閑暇時間他便走出書齋,開始他的文化苦旅。他與文化學者余秋雨有同樣的愛好。塞外落日、江南煙雨往往令其沉醉不問歸路。有時他一個人從贛南走到贛北,聽著伯顏滅宋的傳說,摸著殘損的碑額,追尋歷史走過的蛛絲馬跡,或一個人在寫有陸游《釵頭鳳》的沈園默坐一晌,以文化為紅線神交古人。他默坐沉思后寫下了《沈園》,表達的是對歷史變遷的唏噓,對詩人陸游永失我愛的惋惜。2003年他漫游梅嶺,寫下的詩作《梅嶺行》還曾獲“城市風光海內(nèi)外詩詞大獎賽”三等獎。
他自己稱這種旅游為天涯孤旅,樂于沉醉在文化中的山與水里,在天涯孤旅的行程里體悟中華文化,樂此不疲?!奥眯心康牟辉谟^光消遣,而是一個人的竹杖芒鞋的苦旅中讀懂中華文化這本大書?!彼瓦@樣,一邊行走一邊領悟,在瀟灑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遠。(學通社 柳玉波 伏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