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極文化”:崛起的中國夢">
電子報
電子報

黃會林紹武先生口述史(二十)
“第三極文化”:崛起的中國夢


  會林、邵武:
  2009年冬天,我們在家中討論問題,當時會林正在主持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中國藝術學科體系建構研究”工作。我們深刻感覺到中國藝術學科體系的建構發(fā)展,需要尋找到民族文化的坐標系,而不能一味搬用既有的西方理論體系。
  在談到如何在全球格局中縱覽世界文化,我們倆得出了一個共同的認識———多元化是世界文化格局的總體特征,而從影響力看,其主流大體有三極———如果將歐洲文化與美國文化看作世界文化的兩極,那么具有數(shù)千年傳統(tǒng)、深厚根基及生命力強大的中國文化,可以稱之為“第三極文化”。
  為什么用“第三極”這個概念呢?當時我們想到在地理學上用南極、北極、“第三極”(青藏高原)指代地球上最具特點的三個地方,其特點分別是最南、最北、最高。在這里,“極”有兩層含義。一層指在某一個范疇內部最為突出、最為典型、最有代表性,如南極在“南”這個范疇中最為突出,“南”的特點達到了極致。北極、“第三極”同樣如此?!皹O”的另一層含義,是在更寬闊的視域和背景下,與其他范疇相比較而具有非常鮮明和獨立的個性、品質與特點。南極、北極、“第三極”,是各自范疇內的“極”,每一極自身最突出的特點(最南、最北、最高)都是其他“極”所不具備的。也就是說,同其他“極”相比較,每一“極”都有其獨立鮮明的個性、品質和特點,這些特點使得“三極”(今后或許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極”)并行不悖、相映成趣,一起成為豐富多樣的地理環(huán)境的組成部分。我們正是在這兩層含義上借用“第三極”的概念,提出“第三極文化”的理論設想。
  “第三極文化”的第一層含義,是指首先要在中國文化自身系統(tǒng)內部進一步梳理、總結、繼承和發(fā)揚其最為突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內容,這些內容成為中國文化自身范疇內的“極”。這個“極”就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變遷過程中逐步形成、確立、鞏固并為人們普遍認同、自覺遵守、代代相傳的核心價值,和基于這些核心價值所生成和建構的民族精神。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仁義禮智信”的精神品格和道德追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和道義擔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禮之用,和為貴”的宇宙觀、人生觀;“兼相愛、交相利”,“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人文追求等。
  “第三極文化”的第二層含義,是指在梳理、總結、繼承和發(fā)揚中國文化中最為突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內容基礎上,把中國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觀照。當今世界文化格局中,最有影響力的莫過于歐洲文化和美國文化,堪稱世界文化的“兩極”。而具有數(shù)千年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在其獨特性、影響力和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上,足以成為歐洲文化、美國文化之外的“第三極文化”。它與歐洲文化、美國文化及所有其他文化或相互影響、相互沖突,或相互吸收、相互借鑒,共同構成豐富多彩的人類文化圖景。
  “第三極文化”植根于中華文明傳統(tǒng),同時具有與時俱進的內在品格。它以倡導多元文化為前提,尊重文化差異?!暗谌龢O文化”的內涵,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創(chuàng)造和傳承下來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等的復合體。
  需要說明的是,“第三極文化”借用地理學上“極”的概念,僅僅是為了形象地描述當今世界文化格局中影響較大、比較有代表性的三種文化,并不意味著文化的“三極”與地理上的“三極”關系完全等同。地理上的“三極”各有特色、相互獨立、互不影響,而文化上的“三極”(包括世界各種文化)卻不是相互隔絕、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沖突或相互吸收、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日甚一日,科技迅猛發(fā)展,尤其是信息傳播技術已把世界聯(lián)成一片,世界文化不可能各自為陣,獨立發(fā)展,而必然在相互影響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中國式的“第三極文化”以“和諧”為理念,踐行創(chuàng)造。正如毛澤東同志歌詠“昆侖”所抒發(fā)的:“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可以認為,其中體現(xiàn)了偉人毛澤東的高瞻遠矚與理想境界。毛澤東從來不拒絕人類文化之精華,但從來走自己的路。
  作為一種理論設想和文化目標,“第三極文化”旨在重塑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并在此基礎上,根據時代和社會發(fā)展需要,通過“會通”歐洲文化、美國文化及各種文化,為構建和諧的世界文化,推動整個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說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br>  從2009年冬季到2010年7月,我一直在思考“第三極文化”理論。2010年7月,在“新世紀藝術十年·第三極文化理論與中國藝術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舉行的前一天,我向學校黨委書記劉川生同志簡要報告了“第三極文化”的重點內容。劉書記聽完之后,立即表示“第三極文化”不僅是我個人的創(chuàng)新,更是北師大人的創(chuàng)新。北師大有責任建立一個平臺,成為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讀懂中國的橋梁和窗口。學校隨即做出決策:成立“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
  于是,在2010年11月,由北京師范大學與美國國際數(shù)據集團(IDG)合作正式建立了研究院。這段日子以來,我們圍繞著學術研究、藝術實踐、文化傳播、資源整合,比較扎實地開展了工作。
  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是我現(xiàn)在的“戰(zhàn)場”。想想自己要走的路還很遠,需要做的事還很多,而中國文化的復興亦是如此。只可惜自己已經年近八十,唯有期盼著更加有力量的年輕人盡快盡早地接過重擔,攀登更高的山峰。 (全文完 采訪/整理 雪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