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思維的固化傾向不能讓思想極端


  近日,大學生長跑猝死事件頻繁發(fā)生,華中科技大學的運動會也取消了長跑比賽項目。原本一件簡單的運動會項目改革,卻意外遭遇了整個社會輿論一邊倒的境況———公眾對于取消長跑都持反對態(tài)度,各路批評之聲“紛至杳來”。原本理應理性分析事件的過程卻在一片消極批判的聲音中不知去向。
  就這一問題而言,大眾并非真正熱衷于討論長跑去留的好壞,而是沉浸于一種群起而攻之的批判氛圍中。曾經(jīng)風行大江南北的“陽光長跑”,也被眾多網(wǎng)友詬病為“行政力量的強制干涉”。一個取消長跑,一個支持長跑,不同的政策定論卻都引來一片反對之聲。
  相類似的事件不僅僅發(fā)生在“象牙塔”,當今社會更層出不窮地上演著這樣的鬧劇。
  數(shù)月前民怨沸騰的寧波“PX”事件就是最好的佐證。不能否認,它確實會對當?shù)丨h(huán)境產(chǎn)生一定危害,但有網(wǎng)民卻將其描述成無比恐怖的“劇毒物”,通過種種微乎其微的假設構造出寧波似乎早已岌岌可危的言論。在這種環(huán)境下,整個網(wǎng)絡世界對這一事件的攻訐早已遠遠超過原有的程度。
  我想,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社會大眾似乎失去了細探事件細枝末節(jié)的耐心。每當一個社會話題進入公眾視野,大眾總有一個固化的傾向,有一個不變的根基,而這個傾向會泛濫,會將這個話題推向定論的極致。
  歷史是最好的證據(jù)。從清末到現(xiàn)在,在中國人第一次真正的全面接觸西方,投身于“批林批孔”的新文化運動中,民眾的整個世界觀都被打破,傳統(tǒng)文化被一棒子打死,恨不得連語言文字也扔掉。民眾的判斷也是走極端,總是盲目地相信一個極端,然后恍然大悟,接受另一個極端,我們總是能夠接受一個概念、一個標簽,仿佛愛恨都不需要理由,以至于陷入了“集體無意識”的情境。
  放眼當今,最美女教師、最帥公交司機、最雷人電視劇等,這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無心之談一經(jīng)被網(wǎng)上炒作,立馬就會被網(wǎng)民用顯微鏡擴大,并將其冠上“最”的稱號,無視輿論中客觀中立的理性判斷,一味夸大極端。
  擾亂人們思想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于這一事件所懷揣的態(tài)度,今天我們討論任何事物的同時,在其背后實質(zhì)上隱藏的是一個態(tài)度問題,而我們對于事物的態(tài)度,反映的則是這個時代人們的價值取向。
  孔子在3000年前就已經(jīng)闡述過“過猶不及”這個常識,亞里士多德也曾用 “德性的本性就是恰得中間”時刻警戒自身。與其讓我們批判取消長跑比賽,倒不如反思下這個浮躁的社會———如何在理性與狂熱的博弈中勝出,如何才能不讓固化的思維導致思想的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