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河畔行紀
鄭州再向西行,就出了沃野千里的華北平原,接踵而至的便是連綿的丘陵和起伏的群山。列車駛過高架的橋梁,穿過深掘的隧洞。在邙嶺與嵩山接洽處,伊洛河匯入黃河的水濱,鞏義便出現(xiàn)了。
與小城相見的第一面,浩然滄桑的歷史氣息便撲面而來。
此行的目的地,便是向往已久的“康百萬莊園”。下火車便與朋友迫不及待的驅(qū)車前往,從伊洛河橋東岸直抵對岸,首先到達的是康家的古渡口。繁華已逝,伊洛河水不是當年的豐沛和湍急,近岸的河床暴露在盛夏的烈日下??床坏接未嬼惩鶃砣缈椀臒狒[場面,聽不見運糧船工雄渾有力的艄公號子。當年,慈禧倉皇西逃,龍船儀仗駕臨伊洛,康應(yīng)魁隆重接駕,王朝末世繁奢的腐爛……只是想想,也會覺得陰風陣陣。而如今,河道收縮,流水放緩,風吹起的波光粼粼和時而掠過河面的水鳥,會讓人不由得感嘆歷史的造化和時代的變遷。奔騰不息的伊洛河水不但滋潤了中華文明發(fā)祥的二里頭,也洶涌著漢唐北宋的波濤,裹挾著明清的一時繁華與末世敗象的泥沙,一同匯入滿含笑淚的母親河,東流入海,訴說著整個民族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這樣復(fù)雜和略帶些沉重的心情在邁入康百萬莊園門檻的時候開始輕松下來。整片的建筑群依傍著山勢,坐北朝南,青磚灰瓦而建。有盤踞平地的瓦屋閣樓,也有掏土挖洞的兩層窯洞。循著地勢向上,遵從著傳統(tǒng)的尊卑長幼,每個個體的小庭院依次排列。房屋建筑以及家具裝飾的精美程度也在不斷遞進,顯露身份去不過分的張揚,這與康家所提倡、注重的節(jié)儉與中庸的持家之道是相一致的。當然,提到中庸當然少不了莊園里那塊聞名的匾額———“留余”,萬事留余,凝練為這兩個字,是農(nóng)耕社會里豐衣足食的秘訣也是應(yīng)對天災(zāi)人禍的法寶,是為人處世之道,誡之以寬厚、包容、勤儉、遠見等。面對這樣的一副匾額,免不了要駐足思考反省片刻。
雖然是九月的酷暑,可行走在莊園里面卻是有絲絲的清涼。不僅僅是莊主當年注重綠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對地理選址的定位和對山體的憑借以及整體建筑的布局。高高的門檻和窄窄的門寬,都在無聲地宣告著莊主當年的財富。精致瑰麗的磚雕、石雕和木雕,以及早已失傳的房屋建造工藝,無一不讓我目不暇接,贊嘆連連,食指不由地按下快門。這里更是一個古建筑博物館。
心懷不舍踏出莊園,再回首望見高大的牌坊上方正中處書著四個蒼勁圓潤的楷書大字———厚德載物。牌坊正對著的便是奔流千年的伊洛河,彼時心里只有一句話: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