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從這里起步">
電子報
電子報

彭聃齡先生口述歷史(一)
我的人生從這里起步





  編者的話:彭聃齡先生可謂蜚聲中外的心理學家。彭先生治學嚴謹,銳意創(chuàng)新,是我國基礎心理學學科的奠基人之一,數(shù)十年孜孜以求,志在興盛中國心理學。他為人寬厚,上善樂育,提攜后學不遺余力,培養(yǎng)的一大批高質量心理學人才在國內(nèi)外開枝散葉,成為學界的股肱棟梁。無論是治學篤業(yè),還是教書育人,彭先生盡皆念茲在茲,如癡如醉。本期起,讓我們在彭先生的講述中,共同領略一位心理學家別樣的人生軌跡。
20世紀的中國處在一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這個時代給每個人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影響到每個人成長的道路。
  我于1935年出生在湖南的一個封建地主家庭。過去,我不愿意談論自己的家庭,原因有兩個,童年時,我在家庭中,只看到了不斷發(fā)生的矛盾和沖突,只看到了母親辛酸的眼淚;長大了,懂得了“勞動光榮、剝削可恥”后,家庭出身的包袱又常常像影子一樣跟隨著我。我知道,出身是不能選擇的,只有正確面對它,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正確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我的曾祖父是一個“挑著籮筐進城學生意”的學徒,開始時在一家炮竹店打工,以后,自己經(jīng)營炮竹生意,來往于湘潭和瀏陽之間,賺了錢,買了田地和房產(chǎn),成了地主。我的父輩兄弟姐妹共5人,我的父親算老大,有兩個叔叔和兩個姑姑,大多是同父異母的。
  我父親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外語系,本來計劃去德國留學,由于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交通受阻,被迫留在國內(nèi),后來不幸感染肺病,年僅26歲就去世了;二叔中學畢業(yè)后,沒有繼續(xù)讀書,后來當了工人;三叔解放后進了軍政大學學習,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復員后當了中學教師,晚年享受離休待遇;兩個姑姑也都大學畢業(yè),以后隨姑父分別僑居馬來西亞的怡保和沙巴。大姑擔任過霹靂女中校長,愛好書法,熱愛中華文化,多次回中國探親;二姑是一位小學教師。
  我母親是江西人,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父親成婚的。父母結婚時都很年輕。父親早年去世后,我們兄弟四人就由母親撫養(yǎng)。解放后,哥哥高中畢業(yè)考上銀行干訓班,以后保送湖南師大銀行科學習,曾任中國人民銀行永州市支行行長,姐姐于1951年考入中南革命大學,以后隨姐夫一直工作在石油戰(zhàn)線,弟弟初中畢業(yè)后考入鋼鐵學校,以后成為太原鋼鐵廠軋鋼廠工程師。我因為“長得像父親”,從小又喜歡念書,就一直升學念書了。
  童年時,我親身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苦難和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我的出生地是湖南長沙,出生后的第二年———1937年,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一年后半個長沙城被一場大火,燒成了一片瓦礫灰堆。我的家也被燒干凈了。我父親從小就愛看書、藏書,在這場大火中,他的12柜書也全部燒成灰燼,這件事對他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長沙大火后,母親和父親先帶我們逃難去了湘西的沅陵縣,不久后又因父親一位同學的介紹,想去江西教書,到了江西安??h,住在農(nóng)村,這里的居住條件很差,兩年后父親就在江西染病離開了我們。父親在我心中只留下了片段的回憶。他喜歡藏書、讀書,這對我可能有影響。有一次父親帶我出去玩,來到一個土坡旁,父親扶著我,小心翼翼地讓我從一塊架在土坡邊的木板上走上去,又走下來。當時覺得那個土坡就像小山坡一樣,很高,現(xiàn)在想起來,可能就是一個小土堆了。
  父親去世后,我們?nèi)野岬较嫣犊h,住在15總的一個大房子內(nèi)。那兩年,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躲警報”了。日軍的飛機時常來湘潭騷擾,投炸彈,掃機槍。我家附近有一個防空洞,我們一聽到“空襲警報”,就趕緊躲進里邊,一直等到“解除警報”后才敢出來。防空洞很小,人很多,空氣很糟糕,呆在里面非常難受。
  從1941年到1943年,我在湘潭私立新群小學讀書。后來我才知道,這所小學是20世紀20年代初,由毛澤東和黃篤杰等7人捐資1000塊大洋開辦起來的。黃篤杰是第一任校長,我們在新群讀書時,黃校長還在主持工作。
  新群小學原來的位置在14總的見龍街,我們家住在15總興仁巷,每天我們?nèi)W校都是走著去。當時學校的大門外有一大片水田,早上經(jīng)過那里還能聽到青蛙的鳴叫聲。從校門進去是一個操場,操場的左邊是一個體育館。從操場沿著臺階往上走,是一個禮堂。全校學生在操場開大會時,黃校長就站在臺階上和大家講話。
  從禮堂左邊的門出去,是一個走廊,圍成一個長方形或馬蹄形,中間是一個小花園。因為校內(nèi)有幾個小花園,學校有“薰園”之稱。沿著禮堂外的走廊往右走,再往左,可以繞到對面的教室,分上下兩層,低年級在下層,高年級在上層,右側有樓梯可以上去。從禮堂外的走廊一直往右走,左右兩側還有兩個小花園,種著幾棵銀杏樹,再往里就是學校的廚房了?,F(xiàn)在舊的校舍已經(jīng)不見蹤影了,但那幾棵銀杏樹據(jù)說還留在那里,成了新群小學歷史的見證。這是后話。
  1942年9月,我7歲了,入新群小學讀書,只記得母親當時說過,送我去學校的時候,我很高興,沒有哭,沒有鬧,很快就和學校里的小朋友混熟了。一、二年級時,有一位姓萬的女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對學生特別耐心。我的學業(yè)成績好,老師比較喜歡我。從家里到學校,要穿過幾條街,每天早上,沿路都有買蔥油粑粑、糖油粑粑、炸紅薯塊和涼拌韭菜的小吃攤販,趕上家里給了零花錢,就喜歡沿路買一點吃。以后每次回家鄉(xiāng),都想再嘗嘗這些東西,可就是沒有機會。
  1943年底,戰(zhàn)事更加緊張,日軍已經(jīng)到了湘潭。為了安全,母親又帶著我們弟兄4人逃到湘潭附近的村鎮(zhèn)———石潭鎮(zhèn)。哥哥在鎮(zhèn)上的一所學校讀高小,我就進了石潭鎮(zhèn)紅廟小學讀初小三年級。那是一所設在舊廟宇里的學校,上課時經(jīng)??梢月牭缴癜负竺胬鲜笈軇拥穆曇?。有時還有死老鼠從房梁上掉下來,把大家嚇一跳。同學中流傳廟里有黃鼠狼精,嚇得大家放學后不敢一人留在學校里,早上也不敢一人提前來學校做值日,打掃衛(wèi)生。
  半年后,我們先后搬家到張家灣,易家灣和鄭家隴。在張家灣和易家灣,我上了大半年私塾。這時日軍已經(jīng)占領湘潭,因為兵力不足,只能在一些市鎮(zhèn)和交通要道處出沒。在一次搬家的路上,我們遇到了日軍,遭受過日軍的搜查。據(jù)說那次日軍發(fā)現(xiàn)了當?shù)氐挠螕絷牐驮谖覀冸x開日軍崗哨后幾百米,后面?zhèn)鱽砹藱C槍的掃射聲,大家很害怕。當時有沒有人傷亡,我們不清楚。雖說我那時年齡還小,但也懂得在一個外敵入侵的國家,大人、小孩到處逃難、擔驚受怕的苦難。
  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1946年我們回到湘潭,這時家里的房屋又已在戰(zhàn)爭中被完全炸毀了。 (雪晶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