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愛荷只由形色起





左圖 耿習(xí)琴/攝
右圖 陳惠生/攝


  荷似乎當(dāng)?shù)闷鹑f千寵愛。
  從審美角度看,荷的觀賞性強。其花、葉碩大?;?,粉嫩明艷,葉,翠綠青碧,一汪水更添其靈動與妖冶。從實用功效的角度說,荷的全身都是寶,其根莖、葉子、花朵、果實,不僅可以食用,還可以入藥。
  小時候在北方長大,黃土地的定義是“干旱”,干旱的土地養(yǎng)不出水靈的荷花,但這絲毫不會阻斷荷花給我這個北方人的歷史“烙印”?!敖峡刹缮?,蓮葉何田田”———荷的身影搖曳在詩文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荷的魂魄盤旋在理學(xué)的威嚴(yán)說教中。
  周敦頤的《愛蓮說》將高潔不染的品格賦予長在淤泥中的蓮,(蓮)荷在國人心目中樹立起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蓮,音諧廉,國人愛蓮,已分不出是愛蓮本身還是愛它所承載的某種德性。
  荷在詩書畫中不鮮見,但沒有身臨其境的生活經(jīng)驗,缺少直接的生命觀照,我與荷始終有隔膜。它是高高在上的觀念,是聲勢浩大的教條,不是密友,可以挽手,可以私語;甚至不是活物,有溫度,有生命。及至定居南京,到過六月的玄武湖、杭州的西湖,無窮碧的接天蓮葉,別樣紅的映日荷花才穿過紙頁走到眼前。
  金湖縣湖泊眾多,方便植荷,有“荷都”“荷鄉(xiāng)”之美譽。有一年的荷花節(jié),朋友受邀主持開幕式,她約我同去。開幕式后,主人帶我們參觀閔橋鎮(zhèn)的萬畝荷花蕩。望不到盡頭的荷花開得驚心動魄,震懾了來自北方的我。我很想停下來駐足觀賞,怎奈著意政績的官員意不在花,喋喋不休地介紹荷產(chǎn)業(yè)對GDP的貢獻。兩不投機,荷花瞬間索然無味。走馬觀花之后,匆匆打道回府。
  再次走近閔橋荷花,是在一次筆會上。組織者善解人意,讓大家自由活動。
  這是我未曾體驗過的荷的世界。騁目遠眺,一望無際的水面上鋪展著碧綠的荷葉,粉白的荷花亭亭玉立于碧波。沿著田間小道走近水邊,可見漢樂府民歌《江南》里描寫的魚戲蓮間的情景。有游人頭頂荷葉穿行于綠荷叢中,仿如移動的風(fēng)景。
  為方便游人賞荷,一處寬可通車的行道上建了一條拱形長廊,廊頂茂密的綠色植物遮住了烈日。濃蔭下,道路兩邊散布著一個個簡易攤點,售賣蓮米、蓮蓬、荷葉、荷花、菱角、藕節(jié)。我買了滿兜滿懷的蓮蓬、荷花、菱角,頃刻間,縷縷清香撲鼻而來。我剝開一只菱角,咬一口,脆生生、甜滋滋,異乎尋常的嫩。蓮子的清甜里夾著一絲若有若無的苦,一樣的水靈。據(jù)說,蓮心“清心火,平肝火,瀉脾火,降肺火。消暑除煩,生津止渴,治目紅腫”,倒是暗合了周敦頤大師匡時救世的宏愿。
  在寬廣無垠的荷的世界里賞荷花,品荷食,唇舌眼目的甜媚飄落于心,這一刻,我對荷的愛悅出自真切的生命體驗。眼前蔚為壯觀的荷似有神奇的力量,掙脫了千百年來冷冰冰的說教面孔,展露出清新可愛的素顏。這愉悅由荷的形與色、嗅與味時時醞釀、日漸醇厚,當(dāng)然與荷“出淤泥而不染”的所謂高潔和清廉的迂闊說辭毫不相干。
  所謂智者樂水,仁者愛山,君子比德于玉……詩教傳統(tǒng)悠久的中國,似乎尤其偏愛微言大義。統(tǒng)治者慣常以原罪心態(tài)看待人民,不免把百姓低幼化。政治強壓下,文學(xué)成為道具,文人見風(fēng)使舵,將民眾看作隨時需要接受教育的小學(xué)生。面對活潑靈動的自然山水,非要無限上綱,將其風(fēng)干成概念容器或意念符號。荷花、淤泥于是乎成為一種權(quán)力話語的陷阱,下層永遠是藏污納垢之地,廟堂一定是道德高潔之源。
  嗚呼,淤泥何罪之有?蓮花何德可依?審美道德化后,景和物失卻了獨立的審美價值,變?yōu)檎卧V求的理念和工具,詩文于是成了官樣文章和涂脂抹粉的公文。杜甫的詩句“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緣情體物,天然工巧地描摹了自然界的大美,理學(xué)家程頤卻指責(zé):“如此閑言語,道出做甚?”
  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入學(xué)的學(xué)生,對語文課本上充斥的政治說教文章應(yīng)該不陌生:
  品嘗荔枝蜜時,由蜜蜂起意,歌頌無私奉獻的精神(楊朔《荔枝蜜》);在一篇忘記了名字的文章里,一家農(nóng)戶養(yǎng)的小雞在地上留下“個”字一樣的腳印,讓作者聯(lián)想到與山下集體主義對立的“個人主義”“單干”……今人看這些雕飾造作、矯情虛偽的文章,不免惡其以理念扼殺了詩美,當(dāng)年學(xué)習(xí)時,我很納悶兒,作家握有什么魔法,為什么他們總能在我想不到的地方升華主題。老師夸說這叫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作者的感受,老師的總結(jié),常常超出理解,這讓我沮喪甚至羞愧。
  一次次耳濡目染,一遍遍耳提面命,小學(xué)生似乎都學(xué)會了依葫蘆畫瓢。學(xué)過一篇《豬的全身都是寶》的課文后,在一次作文中,一個同學(xué)不惜筆墨,歌頌豬所取甚少所予甚多的高尚情操,引來一片哄笑。
  所謂以理殺人,道德文章漠視個體生活、生命經(jīng)驗和由內(nèi)而外的情感抒發(fā),以由外而內(nèi)、凌空而下的說教壓抑甚至泯滅小我之情,使個人情致或者消解在國家、時代話語里,或者拔高至集體、民族之意。非理勿寫導(dǎo)致了情理分離,使個體的一己之情泛化為普遍的、為意識形態(tài)認可的情志,也導(dǎo)致了一些人尤其是官員的“芙蓉”人格,臺上臺下、人前人后,半清半濁,上一半露出水面,清;下一半,隱在污泥中,濁。臺上講廉政,臺下行貪腐。
  荷之形色充滿韻致,自有魅力,不需要牽強附會的拔高,攀龍附鳳的開發(fā)反倒惡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