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節(jié)選
《老子》,中國古代重要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聃)所撰寫。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老子五千言,是一部辭意錘煉的“哲學詩”,其中充滿了對人生體驗富有啟發(fā)性的觀念?!独献印芬浴暗馈苯忉層钪嫒f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暗馈睘榭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他的樸素的辯證的思想,引導人們從多面而深層地觀察事物的真相。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本期開始,我們將刊登《老子》部分章節(jié)及述評,以供大家學習。
一
原文:道可道,非?!暗馈?;名可名,非?!懊?。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盁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可以用言語表達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說得出來的名,就不是?!懊?。
“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
所以常從“無”中去觀照“道”的奧妙;常從“有”中,去觀照“道”的端倪。
“無”和“有”這兩者,同一來源而不同名稱,都可說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引述:整章都在寫一個“道”字。這個“道”是形而上的實存之“道”,這個形上之“道”是不可言說的;任何言語文字都無法用來表述它,任何概念都無法用來指謂它。
“道”是老子哲學上的一個中心觀念,他的整個哲學系統(tǒng)都是由他所預設的“道”而開展的。在《老子》書上它含有幾種意義:一、構成世界的實體。二、創(chuàng)造宇宙的動力。三、促使萬物運動的規(guī)律。四、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本章所說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發(fā)動者。它具有無限的潛在力和創(chuàng)造力,天地間萬物蓬勃的生長都是“道”的潛藏力之不斷創(chuàng)發(fā)的一種表現(xiàn)。
“無”、“有”是用來指稱“道”的,是用來表明“道”由無形質落實向有形質的一個活動過程。
老子所說的“無”,并不等于零。只因為“道”之為一種潛藏力,它在未經成為現(xiàn)實性時,它“隱”著了。這個幽隱而未形的“道”,不能為我們的感官所認識,所以老子用“無”字來指稱這個“不見其形”的“道”的特性。這個“不見其形”而被稱為“無”的“道”,卻又能產生天地萬物,因而老子又用“有”字來形容形上的“道”向下落實時介乎無形質與有形質之間的一種狀態(tài)??梢娎献铀f的“無”是含藏著無限未顯現(xiàn)的生機,“無”乃蘊涵著無限之“有”的?!盁o”和“有”的連續(xù),乃在顯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實而產生天地萬物時的一個活動過程。由于這一個過程,一個超越性的“道”和具體的世界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使得形上的“道”不是一個掛空的概念。
本章只在說明:一、“道”具有不可言說性,“道”是不可概念化的東西。二、“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始源。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些形容詞。許多人以為老子的道理很玄虛。所謂“玄之又玄”。其實老子這句話只說明在那深遠而又深遠的根源之處,就是萬物所從出的“道”。至于老子說“道”不可名,事實上他已經給了我們一些概念:即是“道”之不可言說性與概念性等。在二十五章上,老子說到這個形而上之實存體是個混然狀態(tài)的東西,無以名之,勉強用一個“道”字來稱呼它,這只是為了方便起見而已。老子說到“道”體時,慣用反顯法;他用了許多經驗世界的名詞去說明,然后又一一打掉,表示這些經驗世界的名詞都不足以形容,由此反顯出“道”的精深奧妙性。